|
贴心服务诠释为民情怀 |
——昌邑法院创新机制服务群众工作纪实 |
|
□本报记者 明慧荣 通讯员 卢栋 张子奇 “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人民法院工作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为了真正做到执法为民,近年来尤其是去年以来,昌邑市人民法院自觉把群众路线融入到执法办案中,在着力解决百姓司法需求、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方面,用自己的热心、耐心、诚心、细心,不断诠释着司法为民的拳拳之心、赤子情怀。 构建诉讼服务中心 实现司法服务“一站式” “诉讼难”以及“问累”、“跑累”、“诉累”曾经是困扰当事人的难题,为了使司法服务更加贴近群众,拉近法官与群众之间的距离,昌邑法院设计组建了诉讼服务中心。该中心投入运营不久,便以周到快捷的服务、完备的设施,赢得了市民的交口称赞。 5月6日,记者在昌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看到,分流引导区、休息区、立案审查区、法官接待区、调解区、接访区六个区域一目了然,彬彬有礼的专职导诉员正在笑容可掬地为前来咨询的群众提供引导服务;印有各窗口功能以及办理时限、联系电话等内容的诉讼服务便民卡,整齐地排列在案台上;在自助休息区,休息座椅、饮水机、书写台、诉讼文书式样等一应俱全,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服务理念。 大厅正中的功能服务区共有7个窗口,整合了材料收转、诉讼指导、约见法官、公告办理、执行案款兑付、立案审查等20项功能。服务窗口实行“柜台式”办公,“零距离”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 据了解,诉讼服务中心建立了一小时立案和当日立案制度,对只需进行简单审查的案件,要尽可能一小时内立案;对需详细审查的民事上诉、民事一审、执行等案件,要尽量实现当日立案。中心成立以来,各类案件当日立案率在90%以上。 法官进社区全覆盖 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 法官每月15日进驻全市85个社区,指导人民调解,排查化解矛盾,力求“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努力把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诉前——这是去年以来昌邑法院创新推出的“法官联系社区全覆盖”机制。该机制的运行,为法官服务群众工作搭建了广阔平台。 立案二庭庭长刘贞民是联系奎聚街道东店社区的法官,每月的15日他都会到社区值班,对两口子一时冲动闹离婚、邻里因小事起纠纷、家庭成员因赡养、继承等问题起冲突等进行调解。 去年8月,东店社区居民王某因天然气管道泄漏被烧伤致残,与责任单位协商不成,情绪激动,出现矛盾激化苗头,刘贞民到社区走访了解到该情况后,立即会同社区调解员情法并用,反复做说服教育工作,最终促使双方握手言和,受害人获得60余万元赔偿。对于这一典型案例,山东电视台也进行了专题报道。 “法官联系社区看似是小事,却折射出了法官的一片为民情怀,法官的介入,能够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为社区分了忧,解了难,也使社区工作人员能腾出更多精力抓好经济发展。”昌邑奎聚街道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 去年以来,该院通过推行法官联系社区全覆盖机制,共解答咨询近千人次,调解各类民事纠纷400多起,确保了“小事不出村居,矛盾就地解决”。 建立小额速裁机制 执法办案驶入“快车道” “事情拖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原以为起诉到法院后还要等上一年半载,没想到一天时间就解决了……”每当说起小额速裁给自己带来的方便,李女士总是一脸的满足。 去年7月,李女士在城郊发生交通事故,不幸受伤,双方当事人未能就赔偿问题达成一致,万般无奈之下,李女士走进法院。出乎李女士意料的是,经速裁法官入情入理的调解,肇事方决定一次性支付给李女士各种伤害赔偿金共计18573元。 为缓解审判压力,提高审判效率,昌邑市法院推行了小额速裁机制,该机制主要对事实清楚、法律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小额民商事纠纷案件,在当事人同意的前提下,当即调解,当即审理;对类型化案件组成专业合议庭,实行专业化审理,确保审判质量和效率双促进双提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