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文明社会发展的基础,更是家庭可以代代传承的宝贵财富。纵观中华文明千年,氤氲的书香与血脉、姓氏、家风一起,在人与人之间默默地传续,逐渐积淀为中华复兴的正能量。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最终确定996个家庭入选首届全国“书香之家”,我市共有6个家庭入选,数量居全省之首。 记者走进这6个家庭,亲身感受到浓郁的书香与朴实的家风:他们有的读书明理、知书达理,成为乡邻称羡的和睦之家、道德人家;有的购书藏书,将家藏图书赠予缺书少书之人,与人分享阅读的快乐;有的学以致用,读书成才,用阅读改变命运,回馈社会关爱……他们引领了社会的读书风尚,也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武际成家庭:爱读书的五口之家 记者来到潍城区汇轩名城武际成的家,100多平方米的房间窗明几净,没有多余的装饰品,除了浴室厨房外,所有的房间都有书的存在。武际成退休前从事教育工作,打小他就是一个“书迷”,养成了坚持写读书日记的习惯,累计达五十余万字,读书卡片数千张,在武先生的书房里,记者看到了他自己制作的一盒盒读书卡片和成摞的剪报,真切、清晰地呈现出他读书、思考、践行的轨迹。现在他的儿子、儿媳也是人民教师,小孙女在大人的熏陶下也喜欢阅读,在这个祖孙三代的五口之家里,藏书共有万余册,平均每人都会拿出一小时来看书。其中,尤以文化类书籍居多,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类图书,占到藏书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与武先生聊天,最特别的感觉就是他将读书与事业、生活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读书、思考、践行,是他不断前行的三部曲。多年的教育经验和读书积淀,使武际成渐渐领悟到在当下中国扩大读书范围、营造读书氛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油然而产生了推广读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退休后,他与几个心仪好友经过反复酝酿,组织成立了“潍坊中国传统文化读书会”,并被推举为会长。他与朋友们定期组织读书活动,创办刊物,还经常举办演讲与讲座,带动身边的人读书爱书。 谈到“首届全国书香之家”的荣誉,武际成说,这个称号不仅仅是对他个人这些年来读书做学问的肯定,更是他全家的最高荣誉,同时还是对他今后的鞭策和激励。
周中堂家庭:读书就像植物汲取养分 提起潍坊学院的周中堂教授,大家能想到的一个字就是“书”。周教授从1962年开始藏书,现在年过七旬的他收藏了13000余本书籍。周中堂从学生时代起,就有做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的兴趣和习惯,满满的三抽屉读书卡片见证了他四十多年的读书历程。 对周教授来说,书是知心的朋友和老师。虽然身为古代文学方面的教授,但是他的书籍收藏涵盖除文、史、哲外,其他各学科的知识养料。周中堂认为,藏书多,对于工作、学习、生活、子女教育和作品创作等都有很多好处,特别是对于大学教师来说,知识不怕多,也不怕深,知识各有各的用处,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他说,“经常读书的人,就像一株植物,有吸取不完的水分和养料,自然就生长得根深叶茂,结出累累的硕果,感觉人生不会虚度。” 因为教师的身份,周中堂很注重对他人的影响作用。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在学校之外有多人向周教授借书与问询,他总是根据自己的工作情况和学习情况,建议如何读书,读些什么书。有些人在他的指点下,不但爱上了读书,而且也养成了购藏图书和写作文章的好习惯。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园丁,这就是周中堂最喜欢看到的结果。
管炳圣家庭:书籍和日记是最宝贵的财富 在诸城市百尺河镇管家河套村,退休教师管炳圣对书籍和日记的热爱那是有口皆碑,在他不大的屋子里,满满当当的全是书和日记本,管炳圣说,这些是一笔难以言喻的财富。 管炳圣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从小学时期,他就开始记日记,当了老师后又把看书写日记的优良传统带给了他的学生,后来他与全国志同道合之人一同开发日记文化。他通过阅读书报杂志,搜集整理古今中外长期书写日记成才的范例。在校外,管炳圣把自己的家打造成全村的读书、学习、娱乐中心,天天有近十人前来借阅图书,下棋聊天。 虽然早已退休,但是管炳圣的家里还有一个专门的柜子,50多年来他已经写了100多本厚厚的日记。每一本日记都是一段历史的记忆。在管炳圣的影响下,他的两个女儿和儿子、媳妇皆有书写日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孙子、外甥从上幼儿园起就开始写日记。面对家庭和谐,事业有成,孩子健康成长,管炳圣不禁感叹:“这是全家读书、学习、爱好写日记的最大成果。”
邱家兴家庭:读书带来人生的收获 来自寿光的邱家兴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期,从年轻时代即喜欢读书。1979年至1982年的高中期间,他喜欢上了读书和创作,后来工作后,他边工作,边买书;边读书,边写作。读书使邱家兴开阔了视野,写作使他尝到了收获的甜头,创作了大量文学新闻作品,并获奖无数。现在他的藏书达到8000册。创作读书笔记达300万字。 在从事新闻编辑工作中,邱家兴经常动员文学写作者多读书、多写作,带动寿光当地的文学爱好者们一起推介寿光历史文化,组建了寿光文学爱好者的民间活动组织“寿光文学艺术读书群”、“寿光文化交流中心”,在寿光本地的读书人中,形成了读书、收藏、创作的好风气。 在邱家兴的带动下,家庭成员也形成阅读爱好,邱家兴的母亲虽然已经七十余岁,仍然爱读书,作了许多歌颂新生活的诗歌;妻子和女儿虽然是农民,在劳动之余,也读书看报,带动社区居民学习剪纸、业余演艺,颇受居民欢迎。下一步邱家兴打算把自家的房子布置成一座社区的“图书阅览室”,把自己收藏的报刊提供出来,供社区居民阅读。
王伟波家庭: 在书籍中追溯家乡历史 看到昌邑王伟波的藏书(上图),仿佛进行了历史穿越,各种线装古书会把你带回齐鲁文化的发源时期。从事历史研究工作的王伟波今年40岁,专业研究深深影响了他的阅读和藏书,现在他收藏潍坊区域古今各类地方文献800余种,线装古籍200余种,1600余册,其中以稿本、抄本为主体的明、清、民国时期的昌邑籍乡贤著述60余种,这部分著述大多为存世孤本,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多年来,王伟波利用家庭藏书,获得了许多历史文化研究成果,对昌邑的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研究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并且担任了我市多项文化产业项目的学术顾问,积极为各项建设献计献策。 在王伟波的影响下,全家人都形成了购书、读书、爱书的习惯,妻子谭海燕和女儿王睿均喜欢文学艺术类书籍,女儿经常把自己的图书带到学校与同学共享。王伟波一家三口经常举办“王伟波家庭藏书展”,受到邻里朋友的好评。 王洪泉家庭: 把书香传播得更广更远 同样来自寿光的王洪泉家庭入选全国首届“书香之家”的原因也是因为他从自身做起,带动周围的人看书爱书。目前,他的家庭藏书已经达到了15000余册,以励志书、文学艺术、实用工具书、社科、科普、政治、经济、名人名著、报刊杂志等为主,藏书数量多、品种全、使用率高是王洪泉家庭藏书的特征。 从1987年10月至今,王洪泉就始终坚持无偿向前来借读与浏览、咨询的读者提供尽其所能的便利,并且油印小刊物,赠与前来借阅的读者交流读书体会。从上世纪90年代起他开始与朋友合作,在市区影院附近开设免费读书屋,发起筹组读者俱乐部、设立读书互助基金,他还一直不断地给来诉说身心困窘者予以力所能及的矫正与帮扶,帮助他们走出困顿,重扬人生的风帆。 2002年起至今,王洪泉每年都会参加社会企事业单位及群体机构举办的读书交流。虽然他所办的书屋场地小、硬件弱,但仍陆续在寿光的温泉社区、龙泉社区、东关社区、古槐社区、现代社区等地设立了五个遍布城乡社区的流动送读点,真正将书香洒进家庭,推入社区。
□采访札记 “腹有诗书气自华”,对一个人来说是如此,对一个家庭来说也是一样。 此次对我市获得全国首届“书香之家”称号的6个家庭的采访,让我们收获良多。通过采访接触,我们可以发现,他们买书藏书,却不是大藏书家大学问家;他们读书写书,却不是知名作家文坛巨擘。他们只是格外喜欢读书,闲时浅吟一首诗,记下一句令人感动的名言,床前给孩子讲一个童话,与伴侣交流一些感情,阅读让他们知书达礼、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工作出色、儿孙成器、邻里称赞……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细胞良性,社会肌体方能健康。“书香之家”的评比,看似着眼点在一个个小的家,关乎的其实是我们每个人身处的这个大社会。在当今快速消费时代,我们很容易被物质所左右,工作忙,压力大,时间碎片化,“微时代”的阅读浅表化,甚至成为“屏奴一族”,与其举一本厚重的书看,不如玩手机、打个游戏聊个天看个微信来得轻松。我们逐渐忽略了亲子阅读的重要性,家长会觉得孩子读书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在学校里学习就是读书,家长没有义务或者说没有能力与孩子交流。 而在这六个家庭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慢节奏的氛围:男主人没有应酬,女主人不泡“肥皂剧”,孩子们不爱玩游戏,家居摆设一切为书架让道,所以没有浮华的装饰品;夫妻之间相互爱敬,会用相同的词语,有很多共同的话题;孩子在场时不会无聊到翻手机,他们学习成绩优异,不需要父母催促,与你交流时表达流畅。他们正是因为重视阅读作用、培养阅读兴趣、制定阅读计划、交流阅读心得,才使得一家人经常交流情感,沐浴在书香之中。也就使他们拥有了这种既简朴又优雅的气质,成为我们身边接地气、可仿效的榜样。 一个能够容得下一张安静书桌的家庭是幸福的,一个长幼齐读的家庭是温馨的。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写入“倡导全民阅读”的内容,令民众为之兴奋。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细胞,家庭成员行为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因此提倡全民阅读应该从家庭做起,家庭的文化内涵对于提升每个人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里的进步,包含了自己、家庭、城市和社会。大家都读书、藏书、写作,自身素质提高,城市乡村书香四溢、引人入胜,越来越多的“书香人家”自然汇成一个“书香中国”。 本报记者 陈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