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潍坊周末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国内国际
 
标题导航
东西交融的清雅旋律
潍坊核雕艺术由小众步入大众视野
一个人的毕业照一座大学的坚守
文化时讯
2014年06月2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首届潍坊核雕技艺大赛作品惊艳亮相
潍坊核雕艺术由小众步入大众视野



  □本报记者 夏德娟
  6月18日,记者在市图书馆饱享了一场核雕艺术的饕餮盛宴,不仅首届潍坊核雕技艺大赛作品正在这里免费向公众展出,更有难得一见的潍坊核雕技艺大师都兰桂、考功卿等人的遗留作品展出。潍坊几代核雕艺人的作品齐聚一堂,不少作品雕刻技艺之精湛、构思之巧妙,手法之娴熟,巧夺天工,堪称惊艳,让人叹为观止、唏嘘不已。
  记者了解到,此次核雕技艺大赛是市文化局主办、由市艺术馆、市图书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是我市自建国以来首次举办的核雕技艺大赛,受到了核雕艺人、核雕爱好者的广泛关注。此次大赛共收到56位参赛选手的120余件作品。主办方聘请了五位省内著名的民间美术专家、两位核雕技艺传承人作为评委,共评出了3个金奖作品,6个银奖作品、20个铜奖作品。不少闻讯而来的参观者表示,潍坊原来还有这样一项世界瑰宝级的核雕技艺,真的是大开眼界,我们潍坊真的很厉害。
  在展柜前,记者巧遇了前来参观的年已72岁的王绪德老先生,他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核雕传承人。德高望重、技艺超群的王老先生不善言辞,但谈起核雕老人家如数家珍。
  据王老先生介绍,潍坊的核雕技艺可以考究到清末。那时一个绰号张大眼的核雕艺人,核雕技艺了得,其作品深受慈禧老佛爷的喜爱,一时风靡京城。后来张大眼从京城流落到山东诸城以卖核雕为生,穷困潦倒。潍县人都渭南到诸城贩卖皮货,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张大眼,并在经济上给予了他热情相助,一来二去,两人结为好友。后来,张大眼把核雕技艺传授给了都渭南。都渭南回到潍县后,一心扑在核雕上,他的儿子都兰桂受父亲熏陶,不到20岁便技艺超群。都兰桂一共有三个徒弟,一个是他的亲生儿子都洪英,二是他的女婿于学修,再就是王绪德的师傅考功卿,三个徒弟中,唯独他的亲生儿子手艺最差,几乎不能独立完成一件作品,他的女婿于学修热爱文学,学习核雕只是一时兴趣。而王绪德的师傅考功卿真心喜欢核雕这门艺术,加上天资聪慧,很快便显露出卓越的艺术天赋。
  1962年,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成立,正在研究所前身工艺美术学校就读的王绪德被选中直接进了研究所,就在几个月后,业内大名鼎鼎的考功卿从潍坊嵌银厂也被调入研究所,而且其办公室就恰恰被安排在了年轻的王绪德所在的屋子,自此,有机会就近观摩考大师雕刻核雕的王绪德,迷上了在桃核上雕刻的技艺,有扎实的绘画、篆刻基础,并有很好的铸铜印功底的王绪德,第一次将自己的核雕作品拿给考老师看,便被老师相中。所里领导此时正好也在为考老师物色一个助手,天意如此,师徒二人成为当时工艺美术研究所仅有的专职核雕师傅。从此师徒两人犹如父子,为了刻好核舟他们到过青岛、蓬莱、烟台沿海一带,仔细观察各种船只造型,收集各种素材,研究各种动物的习性、体态和特点,博采众艺,吸收其艺术精华,为核雕所用,并巧妙运用桃核上的自然麻纹,雕出各种生动的景物形象。他们此后的精品力作“核舟”,成为代表潍坊核雕艺术的精品力作之一。王老先生跟随考功卿老师近40载,师徒父子,为潍坊核雕技艺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王老先生欣慰地告诉记者,目前他已收徒24人,其中6人在此次大赛中分获金奖和银奖。
  据记者了解,潍坊核雕是保留至今的独具特色的微雕传统艺术,几代单传,曾一度频危。老辈艺人屈指可数,且大都年迈,对于核雕这一要求眼力与手劲的技艺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为了将频临消亡的核雕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潍坊市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早在2005年就将其设为重点保护项目,并于2008年申报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市非遗保护中心通过扶持传承人参加各种博览会,成立核雕协会,并在央视播放《潍坊核雕》专题宣传片进行推介,快速有效地提升了潍坊核雕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目前我市核雕艺人已近百人,潍坊核雕这一瑰宝艺术正在走向兴盛。
  值得一提的是,现场不少观众都是初次知晓潍坊核雕。通过这次面向社会大众的普及型展览活动,潍坊核雕技艺开始从小众步入大众视野,这无疑是对潍坊核雕技艺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做了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