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见到况尉时,他正在练字,七月的天气有些闷热,况尉一边提笔书写,汗珠顺着鬓角淌下来,浸湿了宣纸。在他停笔的片刻,记者请他写一句诗或词来反映最近的心境,他沉思了一会儿,提笔写下了四个字:“心迹双清”。 “心迹双清”一词来自于杜甫诗《屏迹三首》中其二:“杖藜从白首,心迹喜双清。”“表里如一,内外一致,是一种非常可贵的人生境界,我用这四个字鼓励自己去追求这种‘心迹双清’的意境。”况尉说。从书法家,到海外游子,到成功商人,再到书法家,况尉用自己的艺术之路为“心迹双清”做出了很好的诠释。 况尉是山东胶州人,自小热爱书法,刻苦习帖,后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书法艺术研究室学习深造,在王镛、陈平等名家的指点下,书法创作更加精进。谈起当年,况尉用“爱冒险”来形容还不到30岁的自己,他的一个大胆的选择——到澳大利亚深造改变了他的视野与人生。 飞机横跨大洋、穿越云海,将况尉载到了遥远的澳洲。周围的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都需要从头开始。他暗暗下定决心,要凭借勤奋努力取得成功。他先后从事过编辑、记者、主持人、经贸谈判者等许多不同的工作,几年之间,他开创了自己的公司,在悉尼的商业活动搞得风风火火。虽然在异国他乡工作与生活,但是祖国、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常常令他魂牵梦萦、难以释怀,于是,他作为当地华侨华人组织的骨干,一直致力于中国与澳洲的文化经济交流活动,为家乡与澳洲文化、经济活动牵线搭桥,并把中国的传统书画展览引到澳大利亚,与此同时,书法艺术一直是他对祖国和亲人思念的感情寄托。 东西文化环境的差异,让况尉进一步体会到了书法艺术中蕴含的高洁气息和古典情态,特别是以王羲之为代表的古代书法家作品里那种崇尚自然、崇尚人性、师法造化、洒脱飘逸的气质。在澳大利亚的日子里,他仍然坚持日以继夜的揣摩学习,造就了作品中潇洒灵动与刚健朴拙并存的书风,他的书法作品清纯雅逸、劲健朴厚,以宋代书家的笔意立骨架,又融化了隶书、篆刻的神韵,用变化奇崛的章草结体,具有丰厚的审美内涵。在况尉的作品中,方峻爽利、骨力坚挺的笔画,像极了他敢闯敢为的性格。 在澳大利亚十几年后,况尉还是选择了回国。2007年他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攻读书法硕士研究生,后又读博士师从邱振中先生,使他对书法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特别是回归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他的书写也更加纯粹,常常是一个人、半方砚,铺几张宣纸,尽情书写远离喧嚣名利,独处天地外的沉静。 在“行万里路”的过程中,况尉体验着酸甜苦辣的人生况味,历练着传统文化赋予自己的情愫,更加强了与家乡千丝万楼的联系。况尉与潍坊也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从2008年潍坊举办第一届文展会至今已有七年,况尉的书法作品参展也已经有7个年头。在他看来,“潍坊有着别的城市不可复制的文化基础,这里对书法作品的爱好和欣赏是全民性的,也使得‘中国画都’的称号更加名副其实。”况尉说。 这是况尉的艺术与生活——“心迹喜双清,表里俱澄澈”的鲜明写照。况尉三十年如一日与书法做伴,以敏感的艺术之心去妙悟去理解去吸收,更用灵感去创新开拓新的境界。因此况尉的艺术特征就是把自己内心的兴趣、内心的冲动和内心的追求合成一股无形的力量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将书法艺术纯净的灵魂融入到生命之中。这就是一位书法家朴素的、自然的和本质的艺术人生。 记者陈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