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简称“微信十条”)出台的目标是规范以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专家认为,“微信十条”以“底线思维”“多元参与”的思路制定规范,有望开启清朗网络空间新时代。 “微信十条”出台 为安全“护航” “微信十条”中所称即时通信工具,主要指微信、微米、易信、来往、米聊、陌陌、时光谱等各类基于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面向终端使用者提供即时信息交流服务的应用。记者梳理发现,“微信十条”有以下四个看点: 首先,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应当取得法律法规的相关资质。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从事公众信息服务活动,应当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其次,对即时通信工具服务使用者的公众账号进行审核并分类备案。新闻单位、新闻网站开设的公众账号可以发布、转载时政类新闻,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的非新闻单位开设的公众账号可以转载时政类新闻。其他公众账号未经批准不得发布、转载时政类新闻。第三,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应当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建立健全各项制度,配备与服务规模相适应的专业人员,保护用户信息及公民个人隐私,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及时处理公众举报的违法和不良信息。第四,进一步贯彻实名制,推行“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要求即时通信工具服务使用者通过真实身份信息认证后注册账号。 “微信十条”放权企业 底线思维重构网络秩序 北京邮电大学互联网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李欲晓认为,“微信十条”的出台彰显出政府的新型管理智慧,一改过去“家长式”大包大揽的管理方式,在守住“七条底线”的前提下,充分放权平台运营商自治,责权明晰,既能规范管理监管对象,又尽可能地减少对微信原有生态的干预,最大限度地保护用户和平台运营商的权益,实现帕累托最优。 腾讯副总裁郭凯天说,信任关系是熟人关系链赖以生存的基石,淫秽色情、诈骗特别是谣言等有害信息的存在,将会对这种信任关系造成破坏,从而也影响整个沟通环境的良性健康发展。为了进一步优化平台的生态环境,让用户获取更加真实可信、有效的信息,避免遭受谣言、诈骗等侵害,将于近期内对有害信息进行重点清理。 微信负责人表示,成立三年以来已逐步形成一套包括“用户举报、快速核实以及主动打击”等三大机制的针对有害信息的打击体系。据腾讯最新官方数据显示,在三大机制的有力举措下,微信公众平台对涉及传播谣言的近千篇文章、百余个公众号进行了删除和封停。微信团队表示,在“微信十条”的指导下,团队将坚定不移地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坚决追究网络谣言制造者的责任,净化网络环境。 保护隐私加强监管 具体落实中还需细化 受访专家表示,“微信十条”为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提供指导意见,而具体实施办法也需及时推进。针对颁布后的日常管理,相关专家建议在具体落实过程中还应予以细化。 加强微信版权及个人隐私的保护。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沈阳认为,微信运营商及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应共同协作加强微信版权保护以遏制信息的抄袭、恶意转载和篡改。为防止侵犯个人隐私,即时通信工具公众服务管理不应轻易介入私人交流空间。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管理必须精准、精确。 群组和朋友圈具有私密和公众双重属性,针对不同的交流形式,其管理方式也应不同。沈阳建议,可以专门设立一个进行版权举报的公众号,且需要对内容管理加大投入。例如,某人未经同意转载文章,这就需要一个投诉并处理的机制。 此外,还要建立社区管理委员会机制,加强用户自治监督。由用户中的专家、代表组成社区管理委员会,对非法及不良信息进行判断,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和公民组织等社会组织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