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人反对、生活圈子变小、被业主驱赶、辱骂,她默默地承受。10年来,她用高度责任感诠释着白衣天使的神圣,用对生命的敬畏与“红丝带”同行,用博爱温暖着每一位艾滋病人的心。她就是潍坊好人、寿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科副科长杨海霞。 2005年寿光市卫生防疫站成立艾滋病实验室,当组织上调她到艾滋病防治科工作时,她思想负担很重,但一想到工作需要,便毫不犹豫答应了。回到家,吃过饭,她十分忐忑地把调动工作的事告诉了家人。“艾滋病!传染性那么强,被传染了怎么办!”“面对面讲话、蚊子叮咬都会被传染,不行!”……家人坚决不同意。 但她知道,这个时候她不能退缩,因为普及艾滋病知识、救治艾滋病人的工作迫在眉睫,这是一个医务工作者的责任。 起初,她的工作就是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抽血检验,一年中即使有一两个患者来咨询,他们也是站在门口,不会发生任何肢体接触,所以她也没觉得艾滋病有多可怕。可在一次例行抽血检查中,她突然意识到艾滋病就在身边,她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那是她和同事去某场所例行抽血检查,发现一个人的血液呈阳性。这是她检验出来的艾滋病毒感染第一例。当时的杨海霞,心里真有点发毛,放下血样,急忙看看手破了吗?仪器外面有没有溅出血?那种担心和恐惧让她久久难以平静。事情过后,她更认识到艾滋病预防与宣传工作的重要性,更深刻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那时,艾滋病防治工作在寿光刚刚起步,人们对艾滋病方面的知识如同空白,恐惧心理严重。她的很多朋友知道她在艾滋病科,渐渐疏远了她。她的生活圈子越来越小。 更令人难堪的是,每次她和同事到娱乐场所进行卫生宣传时,经常碰一鼻子灰,被场所业主驱赶、辱骂,有的还动手打人。面对人们的冷眼相对、不理解,她们只能多跑腿,一趟不行,两趟,两趟不行,三趟…… 2009年的一天,她正在艾滋病筛查实验室内做实验,血突然溅了出来,喷到她的脸上。就在那一刻,她慌乱了,她感受到了病毒的威胁。因为病毒都有潜伏期,检查是否患有艾滋需要经过三个月的窗口期,这三个月如同漫长的三十年。那段日子,她身受煎熬,有时晚上好不容易睡着了却又被噩梦惊醒。老公发现她不对劲,问怎么了。她把事情告诉了他,老公听后竟然说:“别怕,得了艾滋病又怎么样?我和孩子都陪着你。”听到老公这么说,她一下子释然了,憋了许久的眼泪禁不住流了下来。 一天、两天、三天……终于等到了检查结果,她拿着化验单哭了。有了这次“脱险”经历,她更能理解病人等待的痛苦与煎熬。曾经有一位男子发生高危行为后,害怕染上艾滋病,到防治科来检测。三个月的时间里,这位男子几乎每天都来询问结果。为了减轻他的心理负担,每天她都提前到办公室,陪他聊天,开导他。三个月后,结果确定他没被感染,当时他高兴得蹦了起来,开心地说:“杨姐,太谢谢你了,要不是你陪着我,我估计早想不开了。”看到他这么开心,她觉得付出的一切都值了。 与艾滋病人接触,她发现他们就像是被社会抛弃的人,没有朋友,有的甚至失去了亲人。她就主动和他们交朋友,隔段时间,她会主动打电话询问近况,或到他们家中做客,努力消除他们的耻辱感和孤立感,久而久之她成了他们值得信任和亲近的人。 曾经有一位外省患者,治疗了一段时间就回到了老家。一天她打电话回访,关切地询问了他的生活及恢复状况。没过多久,他打回电话说:“杨医生,你知道吗?那次你打电话来时我正准备开煤气自杀,你的问候和鼓励让我重拾信心。现在我看着女儿结婚了,老婆前几天查体也没事,接下来我就等着抱外孙了。”听了这些话,她心中溢满了欣慰。 回想过去的10年,她心里会很骄傲,她有了一群兄弟姐妹,她让许多艾滋病人重拾了生活的信心。她说她会为了这些家人,继续守护在防艾工作第一线,让每一个角落里的弱者都能看到春天。 记者刘名顺 实习生冯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