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潍坊周末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特别关注
 
标题导航
服务人民 书写时代
刘镇宗:齐长城脚下的守护者
第三届中国非遗博览会闭幕
青州建成三处“中国名家书画长廊”
诸城146万册图书实现城乡借阅“一卡通”
五部作品获第五届徐迟报告文学奖
2014年10月1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刘镇宗:齐长城脚下的守护者
  临朐县境内的齐长城遗址



  在临朐县沂山西侧,村民们经常会见到一位老人手拄拐杖,背着背包,在沟梁和黄土里一边走一边观察、记录。
  他就是刘镇宗,从1979年开始,他历时三十余载,只身或骑自行车或徒步考察齐长城遗址3000次左右,行程达30万公里。他用脚丈量齐长城,用心贴近齐长城,成为这条古老“龙脊”脚下忠诚的守护者。
  齐长城的“活字典”
  刘镇宗今年已经69岁,他貌不惊人,言谈举止就像一个老农民,可是一提起齐长城,他仿佛就打开了话匣子。“我是齐长城遗址的‘土’专家。”刘镇宗说。虽无官方名头,可是他却提供了许多权威性的实地考察报告。国内外参与考察齐长城的群体中,他都是不可或缺的“见证者”。
  齐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是历史上最古老的长城,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很高的考古和旅游价值,它比欧洲人公元前459年修建的79公里长雅典壁垒早200余年,比秦长城早400余年,堪称“中国长城之父”、“世界壁垒之最”。
  在多年的野外考察与研究求证中,刘镇宗发现了临朐境内4条历史上从未记载的齐长城复线,并在齐长城主线南北和复线之间发现一个“品”字形战略防御区域,齐国在临朐和沂源段是一个立体的防御战区。他还发现了齐长城的排水口,建筑过程冬季施工防上冻、用盐加固法;刘镇宗撰写的《齐长城的起点和终点简考》引起中外齐长城研究者的重视和好评。
30年的不懈坚持
  刘镇宗出生于1945年,在老家河崖村,小时候出门就能看到沂山的五座山峰,秀丽的山川和流传千年的齐文化影响了他的一生。1979年,他从部队转业来到临朐后,因热爱历史地理,主动要求到园林局工作。三十年里他休班没在家呆过,一有空就往齐长城跑,进行了长达30余年坚持不懈的自费考察。
  一到节假日,刘镇宗每天吃过早饭上山,然后下山再吃晚饭,为减轻负担,他上山从来不带饭,不吃午饭。地势险要,许多地方要手脚并用,连滚带爬,他将所携带之物,精简到最少,只随身携带一个小布包,一只水杯,一个相机,一支笔一个本子。口袋里装几块糖,以防体力透支后低血糖晕倒。
  提到野外勘察遇到的危险,刘镇宗回想起来还心有余悸。他曾经在山上遇到两只翅膀长约两米的老鹰向他盘旋,俯冲,逼得他拿着木棍搏击;在太平山上拍摄时,当地最毒的麦梢子蛇爬上他的脚背,吓出他一身冷汗;他在沂山南山脊迷路了,半走半爬间,突然头皮发炸,一条狼在不远处经过,他身边新鲜白色狼粪里可见家禽的毛发和骨头;他被山里蛋大的黑蜘蛛织就的巨黏蜘蛛网缠住过,还两次遇到抢他相机的劫贼,一次被打倒后,劫贼的摩托车几乎压着他的头发飞驰而过。类似的经历,在刘镇宗的脑子里装着许多,但是这些都没有阻挡他继续研究齐长城的脚步。
愿万里长城不倒
  1987年齐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镇宗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的考察有价值。同时,中国古建筑学家,誉为“万里长城第一人”、原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罗哲文看到刘镇宗的研究材料后,肯定了他的成绩,并邀请其加入中国文物学会。
  1996年,刘镇宗协同著名的泰山五老人齐长城考察队徒步考察齐长城;1997年春,他协同中央电视台等22家媒体记者考察齐长城;从2008年12月至7月,他又协同中国考古队员一起考察齐长城……
  虽然年近古稀,但刘镇宗依然对齐长城热爱不减,他每天晚上学习至11点,有时间写古诗词,参与编纂了关于临朐历史、文化和地理的三部书籍。他希望齐长城为更多人所认识、热爱和保护。在采访的最后,刘镇宗说:“我没什么好说的,都是些平常事。我就希望更多的人关心和保护长城,因为这是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随后他望着远方,若有所想,目之所及,是他魂系30年乃至执着一生相守的古齐长城无限风光。
    记者陈文
    通讯员祝红蕾文/图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