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贺德良 通讯员 郑 光 近日,记者走访高密市柴沟镇后方市村。刚进村头,一条新铺的东西向柏油路展现在眼前。顺路往西,路两旁景色宜人,左边是一条南北向的休闲走廊,右边是一个新颖别致的水上小广场。一些上了年纪的大爷大妈们正俩一簇、仨一堆地围坐在广场边上晒太阳。 48岁的村民杨秀娟路经这里,记者便与她攀谈起来。她说她嫁到这个村已经23年了,一直在小广场西边的幼儿园当老师,每天上下班都要经过这里。“以前,附近住户的垃圾都倒在这里,路南成了垃圾沟,路北成了垃圾湾;走到这里得快走,不敢向两边看,太脏了!”杨秀娟说,前几年村庄“两委”换届,她们村新书记上任,这里才开始慢慢变了样,越变越好——把这个垃圾湾改造成了小广场,村里的大人孩子都愿意到这里聚堆。白天,老人在这里聊天;晚上,妇女们在这里跳舞。 听了杨秀娟的介绍,记者向南望去,两排房屋中间的空场已看不到原先垃圾沟的面貌,取而代之的是苍翠的松树和婀娜的樱花树,树下布满了一串红、秋菊花等,颜色热烈而奔放。 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薛维钦讲了村庄的变化历程。“这里以前就是一个湾塘连着一条沟,慢慢地成了村里一些人倒垃圾的地方,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村里从2010年开始着手进行规划改造,将垃圾或就地填埋或运走,再整型铺筑。”薛维钦说,“资金主要是村集体积累,也是积少成多,一分钱当成两分钱花,对资金的管理严格透明,进货的不拿钱,拿钱的不进货,石材直接从厂家进货——这四年下来累计投入80万元了。” 记者看到,路北刚刚建成的水上小广场保持了原来湾塘的面貌,采用石块护坡,坡顶修建了高高的围栏,中央砌了一座石亭,周围有回廊相连。一位带着孩子在回廊上游玩的村民说:“湾塘里还栽了荷花,等明年荷花开放的时候,这里的景会更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