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解密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特别关注
 
标题导航
潍县城里撞钟院前街往事
孔子曾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中国现存最好的宋代彩塑之一“崇庆寺宋塑”修复完毕
我国首次对辽金时期州城遗址进行大规模发掘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抢救出土15万余件重要文物
临朐县朱位村:一村两状元
2014年11月1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潍县城里撞钟院前街往事
  观音大士庵遗址(资料图片)



  撞钟院前街位于旧潍县城北门里大街中段西侧,东西走向,全长200余米、宽不过5米。撞钟院街东段路口向北是撞钟院后街,向南是撞钟院老过道。该街中段向南,有一条小巷,通向撞钟院前湾崖。街的西头就是临近城墙的西马道。从西马道再向北100余米,就是撞钟院后湾。这几条街巷,因临近城墙,属于潍县城内的偏街背巷。
  街上旧有古观音院
  撞钟院前街路北临近西马道处,有一观音大士庵,清康熙十二年(1673)尼僧寂傲增修。这里原是古观音院,有金大定年间(约在1161-1189年)铸造的古钟,院内按时鸣响作课,因名撞钟院,院前后街道也由此而得名。这口古钟,后来移放到了望海门(县城北门)城楼上。
  观世音,即观音(唐代因避太宗李世民名讳删去“世”字),原是大乘佛教信奉的大慈大悲的菩萨,据说,唐代以前,中国民间庙宇里观世音的塑像都是男身,后来道教兴起并与佛教相互渗透、互相吸收,共同信仰观世音,到宋代就出现了以仕女形象而造型的鱼蓝观音。道教推崇观音大士最关爱妇女儿童,也最善于协助孕妇顺利产子,因此在民间称她为“送子娘娘”。撞钟院的观音大士庵中,大殿、配殿都曾供有极精致的木雕神像,前来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特别是已婚女性,来到庙里朝拜“送子”娘娘或者按民间习俗,到神像前拴娃娃,企求早生贵子者尤多。香火时间,庙前有卖“欢喜团”(一种用糯米做成的带彩色的哄孩子的食物)和糖葫芦的,也有吹糖人、拉洋片的,热闹一时。        
撞钟院小学与潍县“民先队”
  民国年间,观音大士庵,被搬掉了庙内神像,腾出房屋后,设立了撞钟院小学。1936年,在这里任校长的丁子新,结识了当时在县立中学任国文教员的共产党员王一之,1937年1月,王一之受命在潍县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队”,为中国先进青年在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抗日救国组织),在撞钟院小学与丁子新共同会见了北平总部派来的接线人员,在这里逗留了三天,并约定以“山东潍县城内撞钟院小学王雨晨(化名)”为“民先队”书信传文标记。之后,丁子新就陆续收到了北平发来的民先总部的文件。从中了解了共产党有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潍县“民先队”于1937年秋正式成立,王一之、丁子新分别任正副队长后,在撞钟院小学里,有曾因共产党嫌疑受过国民党反省院三年折磨的陈秉忱及其侄子陈君藻等人先后加入“民先队”。丁子新还在小学高级应届毕业生中发展了8名队员,组成了一个小队并兼任小队长(另一小队由县立中学学生队员组成,王一之兼任小队长)。期间民先省部负责人武衡、孙光明等数次来潍参加活动,济南失守学校停课后,武衡还带领济南中学生中的七八个民先队员来潍城常驻撞钟院小学,时间有两个多月,青岛大学民先队负责人周怡恒等也来住撞钟院小学,此时的撞钟院小学实际成了山东民先队的总机关所在。当时,潍县民先队除了利用因形势吃紧迁来潍县的《青岛时报》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战政策(该报主要负责人樊幼平参加了民先队),还组成抗敌剧团,由丁子新任团长,民先队员为骨干,并有青岛大学擅长演剧的几位女队员参加,排演了许多宣传抗日的话剧在潍县城乡作街头演出,一时引起轰动,还借中华戏院进行义演,观众十分踊跃。在撞钟院小学里,学生从一二年级起,就已经学会了高唱抗日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流亡三部曲》,还有一首歌谣是“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杀人放火真是凶”等等。1938年初,日本军占领潍县城后,这所小学,曾经被日寇占用。1948年4月潍县解放后,庙舍成为潍坊特别市第四小学校校址。
县城边沿区里的贫苦居民
  撞钟院前街的居民中贫民较多。其中姓陈的住户不少,且多是从附近的北门里大街、陈家老过道等地迁来的陈大观家族长支的后人。陈氏长支子孙,自明嘉靖至清顺治、康熙,其七至十二世,曾出过三名进士、多名举人、贡生,在京城及直隶做官。由于他们多是廉洁从政,两袖清风,虽然博得了声名成为名宦、乡贤,但是家庭生活依然清贫,其后世子孙,虽有三人又在道光、光绪年间曾举进士出仕做官,但其绝大部分后人都流入了贫民,迁徙到撞钟院前后街居住,靠耍手艺如开炉房、砸铜叶子、干油漆匠、扎彩匠或以小本经营等谋生,还有在前湾崖上有位人称“陈八爷”的,成了当地出名的打渔人。
  街上另有别姓居民,如前街东段的郭姓、玄姓家庭比较富裕,其他,如闯夫场的谭家(专为死人出殡抬架底的苦力活)、作铜首饰的朱家、干窑匠的张家、做青果糖的郭家、卖花椒肉火烧、梭火烧的刘家、开小铺的胡家、挖大粪的董家等等。民国年间,街上不少家庭妇女从事插花刺绣,庙前庙后是潍县有名的“砸铜窝子”,以家庭作坊从事铜首饰制作加工。如家住庙前的朱广之,其父母朱锡德夫妇都是铜首饰艺人,当时就为潍县的云宝楼、成宝楼加工铜首饰上的铃铛、老虎帽上的小铜铃。1848年潍县解放后,为恢复生产,接受了解放军代表安排试制解放军制服衣扣的任务,朱广之家试制的铜扣,不仅完全符合质量要求,还在铜扣上,首创增加了“五角星”,解放军后勤部首长十分满意,后来联合街上三四家作坊同时生产,持续两年多,此事后被载入地方史册。朱广之在1957年还到北京参加了全国手工业老艺人座谈会。
偏街背巷里的日常生活
  由于这个居民区里店铺很少,倒成了肩挑流动商贩走街串巷的好去处。民国年间,每年开春后,街上有叫卖柳叶鱼、大对虾、活蟹子、咸毛蟹的,早晨有敲梆子卖豆腐的,午后有挎着箱子叫卖肴肉的,有按点定时叫卖包子、豆包子、豌豆黄的。有用独轮车上排着方桶,叫卖白浪河甜水的。冬季到来,有卖辣酱、菜萝卜干的,有在锅底下生着火卖热地瓜的,还有卖抹糕、腊八粥的等等。虽然生意并不红火,但总是有人照顾。
  撞钟院前街居民,虽然家庭贫苦者居多,但他们的业余生活并不寂寞。每到夏季夜晚,在庙前的小广场上,有“盘凳子”说书、唱戏的,辛勤劳动了一天的街坊男女,领着孩子,自带小板凳、马扎子,到庙前纳凉,自有戏曲爱好者,义务结社来这里清唱京剧皮黄,也有弹弦子说鼓书的,直到深更半夜。每年七月十五日,撞钟院前湾,还有个小小的荷灯节。到了这天,老百姓家自己制作一些小小的升状、荷花样的烛光灯,放入湾中,任其飘荡,据说是以此超度亡魂。每年春节,撞钟院前街的龙灯和高跷,也是颇有名气的。由于这街上,干油漆匠、扎采匠的会扎制龙灯,打渔的、下苦力的家庭子弟身强力壮,耍起龙灯来有使不完的劲。他们又多是陈家的父子兵,每年谁耍龙头、谁耍腰子、谁耍龙尾、谁耍珠珠,相对固定,配合默契,所到之处,叫好不迭。
  这条街道附近有前后两个大湾,在县城里也是一种独特优势,前湾水深适宜种荷花、养鱼,湾崖上有两户人家,以此谋生。夏季到来,陈八爷及其家人在前湾下网捕鱼,湾涯上总是围满了看热闹的人。封冻时节,老百姓家小孩中牛痘出痘需要吃鲫鱼当发物,找到陈八爷,就可以从他家的水缸里捞出鱼来,解人之急。后湾水浅连接周围湿地面积较大,湾里种了芦苇,也有麦穗鱼但长不大,孩子们在湾边浅水里放置一个罩上开孔的笼布并放有一点沾香油的鱼饵的搪瓷盘,十几分钟就会有许多小鱼钻进盆里。每到冬季结冰后,这里又成了学生们滑冰、打陀螺的好去处。此处因临近城墙的西北炮台,又有登城的“城擦子”(坡道),人们就可以登城远望,几十里外起伏绵延的西山,尽收眼底。
  上世纪90年代,撞钟院前街及附近街巷,在旧城改造中已隐没于今日的颐园住宅小区中。
           陈瑞曾撰稿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