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要闻 |
第02版
要闻 |
第03版
国内国际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本报讯 (记者甄士光 通讯员王有志 王翔)11月17日,随着60集大型电视剧《红高粱》完美收官,被带热的不仅仅只有收视率,还有原著的诞生地——高密。如今,“红高粱”不仅已成为高密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其高昂挺拔、不屈不挠的形象也成为当地东北乡人精神的体现。 “红”了高密旅游 近年来,高密经济社会较快发展,但由于自然风光相对匮乏,旅游业一直是该市的“短板”。随着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高密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到东北乡、莫言旧居参观的游客也越来越多,高密迎来了文化旅游发展的春天。 高密市聘请专业规划院所对东北乡文化旅游景区进行规划设计,按照“一心一环一带三区多点”的规划结构,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力争将其打造成为国内知名、年接待能力100万人以上、具有独特浓郁特色的文化旅游景观带。莫言旧居文学体验区作为其中的“一心”,承载着莫言的成长和生活经历,串联着东北乡的文化记忆,高密市保持其本身的原有风貌,只对其院墙进行加固,而周边小学展馆、炉包铺子、草鞋窨子等老建筑的复建则更加丰富了旧居的文化内涵。 作为重点打造的还有红高粱影视基地。2013年,东北乡所在地高密胶河疏港物流园区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组织种植3200多亩红高粱,其中有600亩由于雨水充足,长势分外好,被作为电视剧取景地,为电视剧顺利拍摄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如今,土匪窝、四门塔、青杀口、牌坊等部分景点除保留原来的风貌外,部分进行了实景打造。不断打造的葫芦岛风景点已初具规模,岛上单家大院、花篮阁已经建成,并对外开放,电视剧播出后,双休日来东北乡游览观光的客人已超过一万人。 “红”了高密民俗 在电视剧《红高粱》里,除了满目的高粱外,扑灰年画、茂腔、剪纸、聂家庄泥塑等高密民俗也跟着狠狠地“红”了一把。 其实比电视剧更早登场的是大型现代茂腔戏《红高粱》,这场由山东艺术研究院主创,高密本土演员出演的地方饕餮大戏一经演出,不仅让观众们直呼过瘾,更全方位展示了“红高粱”的影响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密茂腔传承和发展的勃勃生机。据了解,参演《红高粱》的70多名演员中有50多名30岁以下的年轻演员,而这些演员们一遍遍带妆彩排,任凭汗水湿透了厚重的戏服,也没有一个人叫苦,没有一个人喊累,字正腔圆的念白凝聚着辛勤的汗水,浓墨重彩的妆容彰显着如“红高粱”般的执着……同时,随着电视剧的热播,扑灰年画、聂家庄泥塑、李家村红纸春联、剪纸等一批独特的高密文化产品,也实现了品牌与市场的有效链接,从业人员达8000余人。 同样“红”了的还有高密的传统美食。拤饼,一张张薄薄的面饼,可以卷上自己喜好的各种食物,吃起来比较筋道,有嚼劲,而且做起来比较简单,烙一次可吃好多天,体现了高密人的淳朴豁达。比拤饼更出名的高密美食则是炉包,以鲜猪肉、蔬菜和面粉为主料,以海米、木耳及各种调料为辅料,在平底锅里先煎再闷,出锅时,包子紧密相连,一铲子铲起来几个,仍是一个整体,底部金黄一片,很是好看。如今,胶河疏港物流园区除借助“红高粱”文化影响力,打造特色美食外,也计划将拤饼、干煸辣肉丝、烤鸡等传统美食,搬到单家大院等热点景点,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大饱口福。 “红”了高密文化 电视剧《红高粱》用足了高密地方文化元素,很接高密地气,激活了高密的历史文化,也吸引了更多人来探寻高密深厚的文化底蕴。 近几年高密市发挥当地历史文化名人众多、当代名人辈出的优势,先后建设了莫言文学馆、高密历史名人馆、张建中艺术馆、单应桂美术馆等名人艺术馆群。同时,规划建设姜一涵艺术馆、张文光艺术馆、青檀园名人馆,推进晏子文化园、红高粱民艺民俗村建设。力争逐步将高密名人“串起来”,在让市民近距离欣赏高雅艺术的同时,打造成省内最大的名人艺术馆群。 连续五年成功举办红高粱文化节,名家书画展、青少年书法美术展、莫言作品研讨会、中国(高密)红高粱诗歌奖等活动的举办,在引导当代先进文化走进高密的同时,也为老百姓提供了免费品味文化、欣赏艺术的机会。 受红高粱文化影响,一大批知名艺术家进驻高密。今年4月,以创作奥运油画《梦回英格兰》而斐声国际的刘铁飞,其个人美术馆也落户东北乡单家大院。成功举办燕园杯第八届全国(国际)青少年书法美术大展,这也是此项活动第一次在县级市举办。 本版照片由甄士光 徐彦良 王海滨 张弛摄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