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文
几天前,美国《帝国》杂志排出的“年度50部最佳影片”名单出炉,令人惊讶的是当下最热门的《星际穿越》跌出了10名开外,榜首被一部名不见经传的《少年时代》所占据,这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提起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可能很多人没有听说过他的名字,但是提到“爱在三部曲”,很多小资电影迷可能会恍然大悟。1995年的一部《爱在黎明破晓前》被奉为爱情经典,一对分别来自美国和法国的青年男女在欧洲列车上不期而遇,但只经历了一个浪漫的夜晚。后来导演分别在2004年和2013年请原班人马拍摄了《爱在日落黄昏时》和《爱在午夜降临前》,为这场爱情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时间”是理查德·林克莱特钟爱的主题,他用18年的时间制作了3部电影讲述了一段爱情,这次他又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用摄像机追踪了一位男孩从6岁到18岁的成长经历。没有任何演员的变动,真实记录所有家庭成员12年的变化,仔细描画了孩子及其父母亲的成长过程,可以让观众细致入微地体会岁月流逝的痕迹。 虽然电影长达近3个小时,但是如果你能沉浸于其中,会发现这12年并不乏味。我们跟着孩童时的梅森从懵懂成长到青春期的叛逆,再到成年后的稳重。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除了单亲妈妈两场失败的婚姻做了一些不寻常的点缀外,这部电影温润得就像一碗鸡汤,云淡风轻,真实细腻。但是没有长时间的守候与火候,出不来这种让人回味悠长的滋味。 除了表现成长,导演更在意或者说更想表现的是一种时间流逝的感觉。因此片中没有突出男孩成长中那些重要的节点:比如父母离婚,第一场初恋等,而是着重表现一种记忆,一种流动的时刻。就像我们可能记不清小时候在哪里第一次捡到一块钱,以及拿钱买了什么东西,但是你会对某个特定时刻记忆犹新,例如明晃晃的太阳、石子路、鼻尖上的汗水和揣着钱心里那种既兴奋又有点害怕的感觉。 在快速消费的当下,电影工业追求瞬间的快感与回报,像《少年时代》这样的花费12年的小成本独立制作电影必是经历了宛如走钢丝的风险才能与世人见面。“电影理论之父”巴赞在《摄影影像的本体论》中提出,一切艺术的出发点都来自人类“保存生命的本能”,也就是“存真性”。当好莱坞电影带领全球电影对观众进行眼球“轰炸”时,《少年时代》则用“12年磨一剑”的底蕴表现了一种真正的电影态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