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特别关注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特别关注
 
标题导航
公车改革:仍有细节待完善
四问社保缴费基数连年上涨
2015年01月0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公车改革:仍有细节待完善
  公开
  走出“暗箱”



  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员2014年最后一个月的工资条上多了一项新内容——交通补贴,中央层面的公车改革终于在《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规定的时间节点交上了一份答卷。但公车改革,仅完成第一步,公车如何处理、司机如何分流等问题还未落地;而地方层面的公车改革进程更是参差不齐。专家表示这份车改的“答卷”,还尚未完成。
. 细节完善方能彻底
  随着2014年7月《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陆续发布,持续了20年的公车改革“破冰”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14年底中央和国家机关公车被封存及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员最后一张工资条上“交通补贴”的出现更是让公众看到公车改革的身影。专家表示,这仅完成公车改革的第一步,政策并非既定的“一纸公文”,不明朗之处还需在改革进程中进一步细化。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汪玉凯认为,中央各部委全部完成公车改革应该要有权威的发布,一方面对改革前后各部委拥有的公车数量,包括通信用车、应急用车、执法车辆和保留的领导用车数量,应向社会公布;另一方面,改革后发放补贴等形成的财政支出与改革前的对比数据要向社会公布。“只有将这些数字向社会公布以后,老百姓才能真正体会公车改革是否彻底。”

/ 落实不能“一刀切”
  2014年底,在中央层面传出公车改革的好消息,一些地方党政机关改革取得进展的消息也纷纷传出。专家认为,中央先行改革能起到示范效应,但同时各地区情况差异大,落实改革更需要创造性。对于多出来的公车如何处理、补贴标准如何制定,以及公车取消以后公务用车的社会化服务规范怎么制定,这些车改的重要内容,各地都应结合实际进行探索。
  2014年初,江西省新余市开启公车改革工作,陆续将全市八成以上的公车公开拍卖。保留下来的130多辆公车均由市公务用车服务中心管理,统一安装有明显标识的号牌和GPS定位系统,防止公车私用。县级(含县级)以下公务人员用车实行市场化提供。同时,新余市以公车改革为契机,清退了1500多名政府临时用工,其余的通过劳务派遣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解决。
  新余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车改办副主任傅水珠说,“经过仔细研究,新余车改力求以不影响正常工作和公务运行效率为前提。远近结合,按市域内和市域外划分,采取货币化与市场化相结合方式保障。当工作人员到市域内公务活动时,统一使用公务用车改革市民卡,不能变现。当需要到市域以外公务活动时,鼓励使用社会公共交通,将按出差规定报销。而且补助有上限,市域外单次补助不得超过200元。”
  不过,在新余有些基层干部也反映公车拍卖后,公务用车改成租车,但成本比以前使用公车时还高。进行生产安全检查、基层走访等工作也多是开私家车,路况差、车辆受损严重,维修费用也较高。长此以往,一些乡镇干部可能会减少外出,影响其了解基层实地情况。
  对此,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伟说,公车改革要避免“一刀切”。有些岗位平时外出公务活动不多,是否可以不给或少给补贴。而一些县乡干部,辖内动辄几百个村子,如果公务用车配备不灵活有可能影响日常工作。公车改革可能沦为官员不勤政的借口,有很多事不是一个电话就能解决的,需要干部下基层,到群众中间去了解情况。
  汪玉凯表示,地方政策有很大的灵活性,一定要结合实际,给地方充分的自主权,改革才能既成功又有成效。各地做法会有一定差异,但这种差异必须既要保证权力不被滥用,不造成三公消费的巨额开支,也不影响工作的效率。
  国家行政学院高级经济师安森东也表示,各地要创造性地落实改革内容。改革方案中,只提出地方及边疆民族地区和其他边缘地区公务交通补贴标准不得高于中央和国家机关补贴标准的130%和150%上限要求,而对这块“蛋糕”的切法各地可以不同。比如可以考虑拿出一定比例(如10%)作为公共统筹部分,用于保障频繁出勤或支持特殊岗位公务出行的津贴。
  与此同时,安森东表示,公车改革要充分引入市场化机制。如采取公开招投标方式与租车公司合作,让其提供公务出行服务,在过渡期防止腐败的同时保障公务出行。关键在于市场化服务会产生相应费用,这些费用必须通过公务交通补贴来支付。
0 监管是改革的关键
  历时20年探索后,目前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需要的是改革的魄力和决心。公车改革如何更好地“两条腿走路”,使顶层设计和探索前进同步协调发展,对改革的成效至关重要。
  目前,公车改革的大方向是符合民意的,但具体实施起来却很复杂。汪玉凯指出,“如何制定既符合本地实际又符合改革政策方向,还要让老百姓觉得合理的改革方案,这个改革不容易,很多方面还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总结经验,进行有效评估。”
  汪玉凯同时强调,监管在改革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监管不到位,政策就可能变味,甚至可能造成新的腐败和浪费。“改革是个持续、动态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安森东也认为,现阶段完成中央层面改革的第一步,下一步是各地方案的出台、落实和监督,这些步骤一定要在阳光下进行。“一方面,在中央八项规定出台的大形势下,地方政策的制定会充分考虑约束领导干部,不敢过分偏离行政方向。另一方面,在信息传递发达、舆论监督及时的大环境下也能对地方方案制定和实施形成约束。”
  对于公车改革的精神和方向,专家纷纷予以充分肯定和信心。安森东表示,与八项规定提出后对公款吃喝的大力度整改成效一样,只要有这个改革的魄力和决心,最后肯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     
■ 评论 
公车改革不能“遮窗”
  据媒体报道,中央和国家机关层面公车封存工作已基本完成,公务交通补贴于上个月起开始发放。按照车改“路线图”,地方车改大幕即将全面开启。对于这项自上而下的“车轮上”的改革,公众有期待也有担心。有关部门应以信息公开促进公车改革透明,杜绝“闭门”改车。
  公车改革意在有效节约党政机关经费,刹住车轮上的歪风和腐败,重树政府廉洁形象。这项改革必定触动部分群体的利益,尤其是少数已经习惯公车私用的干部。因此,有群众担心车改会遭遇阻力;担心一些干部把车改当成变相福利,边拿补贴边坐公车;担心公车拍卖中隐藏猫腻;担心地方在落实中央车改政策时会变形走样,半途“熄火”。
  群众的这些担心并非空穴来风。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一些地方车改信息不公开、不透明,既没公布公车数量、所属单位,也没公布车辆拍卖价格和去向。谁主管、谁监督等关键问题至今仍没有落实清楚,群众关心的“车去哪”“钱去哪”等问题得不到解答。而车改信息不透明,就会导致监管机制“失明”,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要让车改驶离内部操作的“暗箱”,信息公开应成为常态。具体说来,应打破利益藩篱,明确主管部门,按照规章制度和明确的时间表,定期发布相关车改进度信息,接受社会监督。还要建立车辆资产评估、拍卖流程全程监控、车辆处置后续跟踪等机制,防范公车拍卖异化为国有资产流失和利益输送的新渠道,真正让公车改革在阳光下高效开展。
  我们要紧紧握住车改的“方向盘”,坚定改革信心,以信息公开促进车改进程,接受社会监督,让车改顶层设计真正落到实处。
           (均据新华社)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