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潍坊周末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特别关注
 
标题导航
智慧留在指间 非遗美在当下
于丹:我是一个文化普及者
新年,从读一本书开始
“风格时代·津门八杰”当代中国画名家八人巡回展将在潍举办
“两宜斋·三人行”书法小品展将于青州亮相
青州举办“行走古街”活动
2015年01月0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智慧留在指间 非遗美在当下
——我市2014非遗文化亮点回眸
  育华学校的学生正在向安丘泥塑艺人王永芹学习泥塑制作
  剪纸姑娘



  □本报记者 陈文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的文明符号,是一个地区的精神象征,是一座城市文化传承发展的源头之水。
  潍坊有着厚重的文化和丰富的遗产。近年来,我市已经初步形成了完善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全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达到456人,高密等3个县市区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强化保护
让“非遗”活下来

  在近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中,我市有两个项目入选,分别是寿光市的卤水制盐技艺和临朐县的东镇沂山祭仪。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6项,省级非遗项目55项。
  东镇沂山祭仪是历代帝王对东镇沂山的“望秩之礼”。祀山大典以礼仪、歌舞结合为载体,再现传统文化中祭祀镇山的宏大场景,融汇现代文明元素,演变为大型的民间沂山祭祀典仪。为了保护好以沂山祭祀为中心的沂山文化,临朐县将精心打造集传承、展示、观光、休闲、互动为一体的东镇沂山祭仪综合传承中心。传承中心建设分为镇山文化展示厅、沂山祭仪传承厅、汉礼仪展示厅、帝王文化展示厅及东镇沂山祭仪在东镇庙古祭台上进行的现场祭礼表演等,对东镇沂山祭仪及沂山历史文化进行全面集中的展示。
  “世界制盐莫先于中国,中国制盐莫先于山东。”为保护已4000多年的历史卤水制盐技艺,寿光市利用当地化工企业的力量,建立传承基地和卤水制盐技艺馆,进行卤水制盐技艺的调查、挖掘、征集、建档、保护等工作,同时建设卤盐技艺文化馆、卤水制盐技艺培训中心等,弘扬中国海盐文化。
  近两年,我市组织了山东省第四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我市11人被评为第四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占全省的五分之一。组织了第四批潍坊市级非遗名录的申报与评审,确定了65大项(86小项)入选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策划活动
让“非遗”走近群众

  今年7月份,我市在第20届鲁台经贸洽谈会中举办了海峡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本次联展规模大、级别高,影响广泛。来自全国的80多个国家级项目参展,来自全国各地250多位非遗传承人到会参展,60多位国家和省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莅临现场表演,吸引了数十万人观展,获得了各级领导和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我市首届核雕技艺大赛自2014年1月开始征集作品,共有60位作者的150余件代表性作品参赛,评出了金奖3名、银奖6名、铜奖20名。同时还评出了3位核雕技艺大师、10名核雕技艺名师。当获奖作品在市图书馆一楼大厅面向社会大众免费展出时,观众好评不断,在为全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献上了一份厚礼的同时,也对我市核雕艺术的传承发展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促进作用。
  除了大型展览与比赛外,更多丰富多彩的非遗活动走进市民生活。“每年的文化遗产日,我们都会组织‘非遗’项目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走进广场,组织非遗项目传承人、民间艺人等以表演的形式展示技艺,甚至进行现场制作、现场销售,让居民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切身的体会。”我市非遗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说。
  在保护中心主导建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教育基地——市育华学校,记者了解到,“非遗进课堂”在这里已经逐渐形成规模,学校建有专门的非遗活动馆和作品展示馆,并开设了《民间面塑》、《民间剪纸》、《绢花工艺》、《十字绣》、《工艺折纸》、《踢花毽》、《扑灰年画》等8项非遗课程。每周五下午,育华学校的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非遗课程,由受过非遗传承人专业培训的老师传授给学生,非遗传承人也会定期到学校为学生们授课。
 探索创新
让“非遗”自己走下去

  “要让‘非遗’永续发展,光靠保护还不够,必须让‘非遗’适应新形势,自己站起来,靠自己的力量走下去。”我市艺术馆馆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邱兆锋说。据了解,为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我市在新年里将继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旅游产业、工艺美术、传统艺术等的结合与应用,既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找出路,又能丰富活跃人们的文化生活。
  潍坊历史上号称有“九千绣花女”,但由于历史与客观原因,潍坊刺绣现从业者甚少,处于濒危状态。为保护好这一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市将启动实施“九千绣花女培训工程”,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计划用5年时间,通过培训班、传承人带徒、社会就业培训等形式,组织培训绣花女队伍,恢复“九千绣花女”的繁荣景象,重振潍坊刺绣的绚丽风采。这项活动的主要培训方式是建设“潍坊刺绣传习中心”,常年免费开展刺绣培训活动,由我市刺绣的代表性传承人丁培玲、李素贞、李银凤等亲自传授刺绣技艺,全天上课,随到随学。暑假期间另办为期一个月的刺绣暑假班,招收十岁以上的孩子。“在这里,市民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甚至都不用自己买学习材料,只要想学,直接到课堂里拿起针线跟我们的老师学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说。
  在市非遗保护项目潍坊刺绣的传承人李银凤的工作室里,记者看到她正在全神贯注地绣一朵巴掌大的花朵图案,只见她左手中指挑,右手拇指按,手里的针如同飞一般地上下穿梭。今年李银凤被评为市级“十大非遗模范传承人”,她对刺绣班传习中心充满了期待:“我身边很多刚开始学或想学刺绣的人听说我们要办这个传习中心,都争先恐后地要报名,我跟其他两位传承人都想为潍坊的刺绣传承尽一份力量。”
  (图片由潍坊市非遗保护中心提供)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