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理论
 
标题导航
安丘发挥政协职能凝聚发展共识
高密加快产业升级步伐
掀起你的“盖头”来
正风肃纪锻造作风新常态
我市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百日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果
民建潍坊市委会召开年度总结大会
峡山区圆满完成企业安全生产建设任务
坚持创新要实 服务转型发展切实发挥高新区创新引领带动作用
迈赫机器人自主创新结硕果
2015年01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掀起你的“盖头”来
——诸城做好“非遗”保护工作侧记



  □本报记者 贺德良 
  通讯员 徐春光 吕光玉

  林家村镇三皇庙社区孟家窑村曾因家家户户烧制土陶而得名。年逾8旬的臧金旺老人是当地唯一一位将古法制陶技艺流传下来的老工匠,15岁时已全面掌握选土备料、踩泥、揉泥、打胚、晾晒、装窑、烧制等10多道工序的制作技艺。去年5月,孟家窑土陶工艺被列入诸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诸城市重点文化保护对象之一。
  近年来,诸城市大力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保护、传承和发展,使得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掀起“盖头”,让一些淡出生活的民间文化和技艺重新回到人们身边,焕发新的生命力。
机制保护——
让“非遗”走出“深闺”

  采访中,臧金旺告诉记者:“挣钱多少无所谓,能让土陶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传播,才是我最大的心愿,也是我更乐意做的事。”
  为了更好地保护好珍贵的“非遗”,也为了更好地实现像臧老一样“非遗”人的愿望,诸城市建立了“非遗”申报工作机制。目前,这个市已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06项,其中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3项,省级4项,诸城派古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项目名录;已获批121位“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中省级1人,潍坊市级16人;2011年,中国诸城古琴研究中心被省文化厅授予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荣誉称号;2013年5月,凭借诸城派古琴,诸城市被山东省文化厅公布为第四批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此外,为做好“非遗”保护工作,诸城市启动了“乡村记忆工程”,力争用3至5年时间,在全部中心社区和文化底蕴深厚的社区,普遍建成一处民俗(乡情)博物馆(纪念馆)等,对当地历史沿革、农耕民俗、乡贤名人、红色文化、民间工艺、“非遗”文化等多方面内容进行展示陈列和有效保护。
薪火相传——
让“非遗”走进校园

  “非遗”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它的主角和核心是传承人。诸城市的做法是让“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全方位推进“非遗”文化的传播和弘扬。
  为让“非遗”后继有人,诸城市开展了“非遗”入校育人活动,推进“非遗”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建立传承人校园辅导机制,不断培养新的传承群体,在培养少年儿童对民族传统文化兴趣的过程中,有效提升了“非遗”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目前,诸城市已形成以学生为主的传承人,并建起了10个古琴培训基地,购置古琴等设备投入达150万元,年扶持传承人外出交流展演15次,古琴课成为校园特色文化的崭新“名片”。
形成产业——
让“非遗”惠泽于民

  如今,在政府的支持引导和百姓的积极参与下,诸城市的“非遗”已不只是放在柜子里供人观赏的展品,而是在家庭作坊、生产车间里变成特色产业,得到传承、发展和创新。
  诸城市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推进古琴、黑陶、竹板快书、茂腔、剪纸等“非遗”项目产业化开发。尤其是针对传说类重点“非遗”项目,这个市从保护原生地、扩大传承成效出发,对其进行物化,修复、建设了一批建筑设施,为更好更长远地保护传承“非遗”项目创造了条件。同时,诸城市每年借助大舜文化节等众多大中型节会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坚持不懈地在节会期间开展“非遗”文化传承活动;结合组织龙城舜韵、社区文化节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了“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工厂、专题文艺演出等特色展演活动。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