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12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在大陆上映以来,国产电影圈就吹起一股青春片之风,以年轻人为故事主角、讲述年轻人爱情、成长故事的青春片屡屡创下票房佳绩。年轻偶像、年轻导演开始崭露头角,就连老导演们也开始涉足青春题材,绝对不敢忽视年轻人市场。 但是,国产青春片也暴露出不少问题:除了少数红得发紫的幸运儿之外,跟风的“票房炮灰”更多;口碑差票房好也成了青春片的常态。 被消费的青春 ◎陈文 2013年,赵薇导演的《致青春》成为当年票房“黑马”,一共收获7亿元票房,从此国产青春片成为每年国产电影类型的“标配”,从《小时代》、《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再到《重返20岁》,青春片几乎在国内市场屡屡获胜,升级成为一种“现象级”电影。 纵观这几部电影,主要的内容还是唯美浪漫的青葱校园中,生活在大城市里衣食无忧的靓女帅哥之间不着调的爱情咏叹。青春的全部内容就是恋情、友情、竞争及背叛,所谓的人生起伏就是失恋了、毕业了、被老师批评了、考试考砸了,没有什么新意与深度。 从受众群体分析,现在电影院的消费群体是80后、90后,90后的消费能力不及80后,80后已经到了而立之年,没有大起大落的人生体验,对他们来说,最值得回忆的幸福时光就是校园生活,特别是大学生活。那时的我们意气风发,活力像脸上的青春痘一样遮挡不住,没有工作、房子、车子、孩子的烦恼,爱情就是一切。所以我们进入电影院,寻找的只是一段属于自己的记忆。所以就算电影质量不高,只要看到了青春的影子,都会照单全收。 从制作方的角度看,校园爱情片属于“性价比”高的制作类型,不用大场面和大道具,没有后期特效。选几个当下比较火的偶像,选一部受欢迎的网络小说,编一个不痛不痒的故事,找个有分量的歌手唱首主题曲,几百万的投资就能换来过亿的票房。这也是为什么青春题材的电影不断涌现的原因。 《致青春》等影片的高票房只表明观众怀旧的需要,不代表内容的成功,观众的热情迟早会被粗制滥造消耗殆尽,转型才是最要紧的出路,别等青春过后,只剩一片狼藉。
票房有奇迹 但跟风成“炮灰”的更多 据统计,2014年中国内地电影总票房达到296亿元人民币。其中,在36部票房破亿的国产影片中,以年轻人为主角或描写年轻人成长、爱情故事的青春片对票房的贡献不容小觑。其中,有两部描述校园生活的青春片成绩相当亮眼——《同桌的你》出人意料地拿到近4.6亿元票房,《匆匆那年》更是在竞争激烈的贺岁档中突出重围,收获近5.8亿元票房,与主打年轻人市场的电影《后会无期》、《小时代3》一起打入2014年国产片票房排行榜前10位。 然而,除了这些少数红得发紫的幸运儿之外,国内每年产出的青春片堪称海量,更多的青春片因种种原因而被埋没在了茫茫“影海”之中。也有不少青春电影遭遇“影院一日游”,甚至根本没人知道它曾经上映过,最终只能沦为票房“炮灰”。 广州金逸珠江院线经理谢世明认为,在跟风成性的电影圈出现这种现象很正常:“当年《疯狂的石头》火了之后,就出来一堆‘疯狂’系列电影,《泰囧》之后一堆公路喜剧跟风,一旦看到一个成功案例,马上就会出现很多跟风之作。但很多电影话题不足、明星不多,再加上本身质量也不行,很有可能票房不好。” 青春片大数据 谁在看青春片? 有调查数据显示,中国观影观众已经从2009年的25.7岁下降到21.4岁,90后观众正在成为中国电影观众主力军。 谁在拍青春片? 与早些年只有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少数几个导演才能堪称大腕相比,年轻导演在近年迅速崛起,在2014年,韩寒、郭敬明、郭帆、陈正道、肖央、田羽生六位80后导演挤入亿元票房俱乐部,他们的电影无一例外讲述的都是年轻人的故事。而最近上映的电影《谍·莲花》及《青涩日记》更是让90后导演跃上舞台。而老导演们也不甘示弱,顾长卫以《微爱》首度尝试现代都市青春题材,连张艺谋、徐克都曾表示,《归来》、《智取威虎山》是拍给年轻人看的。 谁在演青春片? 有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四成观众观影前会关注演员的阵容。这也让如今的电影越来越倾向于让年轻演员担纲。2014年,彭于晏、林更新、陈赫、杨子姗、杨幂、周冬雨、王珞丹、谢依霖等年轻演员都成了片方争抢的香饽饽。而在2015年,可以预见还有更多新的年轻偶像走入大银幕,鹿晗加盟的电影《重返20岁》上映10天票房破两亿元。即将上映的吴亦凡电影处子秀《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票房也被多方业内人士看好。 影片质量差票房好成常态 狗血的剧情、老套的故事、令人审美疲劳的老梗,或者彻底沦为粉丝电影,近几年来虽然青春片屡创票房佳绩,但遭到的观众诟病也不少。有网友戏称:“所谓的国产青春片,无非就是一分手就下雨,一闹别扭就堕胎,这根本不能代表大多数人的青春,我们的青春没有那么不堪!”虽然票房“钱景”相当走俏,但青春片的口碑却一直存在争议,除了被吐槽“不堕胎不青春”,也有不少影评人认为,与周边国家相比,国产青春片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泰国、韩国青春片的热潮来得比我们更早,质量也更好。” 此外,口碑越差票房越好也成为国产青春片一大怪现象。去年票房最高的青春片《匆匆那年》在豆瓣网上评分仅有5.4,《小时代3》遭到网友疯狂吐槽,票房照样高居榜单前列。 业内意见 青春片热潮远远未退 青春片成了不少业内大公司的摇钱树:博纳影业2014年的单片冠军为《后会无期》(6.2亿元),乐视影业2014年的单片冠军为《小时代3》(5.2亿元),华谊影业去年的单片冠军为《微爱》(2.8亿元),三部都是青春片。虽然光线影业去年的单片冠军为《爸爸去哪儿》,但《匆匆那年》和《同桌的你》两部卖座青春片同样为光线发行。在榜样的鼓励下,今年还将有大批青春片“袭来”。改编自畅销小说的《左耳》、《何以笙箫默》,李玉导演新作重口味青春片《万物生长》、由何炅执导的《栀子花开》都定档今年上映。而在院线方面,同样认为青春片未来将继续形势看涨,谢世明告诉记者,对于青春片接下来几年的发展,他持乐观态度。 黄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