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解密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卫生
 
标题导航
贾思勰的田野
洞庭之南洋沙湖为“湘瓷”故乡
解放炮火中南下的父亲
2015年01月2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贾思勰的田野



    记忆
  隆冬过去,天气一天天变暖了。
  87岁的姥姥拄着拐杖一次次来到客厅的窗前,从外面的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中寻找着家乡的方向。她一次次地问起故乡老宅的情况:去年秋天在院子里种下的蒜不知有没有冻死?西墙根儿的半畦菠菜也该浇水了……
  我们都知道,她又想家了。又该让我们送她回去了。
  姥姥不识字,种了一辈子地,后来年老体衰,大家不放心她一个人独居,想了各种办法接她到城市里住,她却有各种不习惯:一会儿嫌地板太滑不好走路,一会儿头晕,一会儿又胃疼,吃饭没胃口。最后的妥协是,只在冬天到城里住两个月,天气转暖就回老家。也是,每次回到老家那座破旧的土房子,一接触家乡的泥土,她就像刚浇了水的庄稼,立马精神了起来,各种不适都消失了。
  记得小时候的暑假,有一次陪姥姥在地里劳作,大汗淋漓的时候,她说:你看,在身上一搓,搓下来的都是泥条子,人就是泥做的,离不开土呢!
  对此,我的理解是,这是姥姥,作为一个农民对土地的情感,一种溶化在血液里的基因。
  其实,对土地有这种情感的不只是姥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几千年来以农为本的思想,使这种基因存在于大部分中国人的血液里。诗人海子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粮食和蔬菜,是中国人不可或缺的幸福元素。
  姥姥不知道的是,在她的住处、寿光市西南四公里左右,有一个李二村,1500多年前,那里曾经生活过一个人,他对土地、对庄稼的感情也同样深沉。他写了一本书,将这种感情进一步升华。那本书一千多年以来影响深远,不仅帮助了中国千千万万的百姓,还传播到了日本、欧洲等地,影响了世界农业的发展。那本书叫《齐民要术》,那个人被老百姓称为“农圣”,他叫贾思勰。
  
  寿光是山东半岛的一个县级市,又被称为“圣城”,据历史研究者说,这里曾出过两个圣人,一个是“文圣仓颉”,一个是“农圣贾思勰”。关于寿光是不是文圣仓颉的故乡,史学界还存在一些争议。但寿光作为贾思勰的故乡,这一点无可置疑。虽然当时官府的史书上并没有给贾思勰立传,以至于他的生卒年代,生平事迹不详,但这并不妨碍他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并不妨碍后人对他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齐民要术》是贾思勰唯一流传于世的著作,在这部农书中,并没有作者简介,仅有一个简单的署名:“后魏高阳太守贾思勰撰”。短短十个字,是他留给后人的“自我介绍”。
  后魏,后代史书中又称为“北魏”,是南北朝时期由鲜卑族拓跋氏在我国北方建立的政权,公元386年拓跋圭称魏王建国,拓跋焘时统一北方,统治了淮河、汉水以北的广大地区。公元534年分裂为东魏、西魏。东魏、西魏都自诩为后魏的正统继承者。但它们存在的时间都不长,一二十年后分别被北齐、北周所取代。北齐、北周也是短命的王朝,存在的时间不过20年。
  那段历史时期,被史学家称为“五胡乱华”,那时,北方的游牧民族举兵南下,建立政权统治中原。大批汉族避难从黄河流域大规模进入长江流域,在长江下游的江南建立东晋,史称“衣冠南渡”。贾思勰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生活在祖先的土地上。在那片土地上,占人口多数的是来自农耕文化的汉族人民,而最高统治者则是人数较少的来自游牧文化的鲜卑拓跋氏,两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不可避免。游牧民族要想统治汉族,还得学习汉人的方式。比如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即是如此。这也正是《齐民要术》得以创作的土壤。
  贾思勰曾任高阳太守。北魏时期有两个高阳郡,一个在今天的河北省高阳县境内,当时属瀛州,一个在山东省的临淄县境内,当时属于青州。贾思勰在哪里就任,在史学界仍存在争议,但我认为应该就在临淄境内,因为就《齐民要术》记载的内容,所表现的生产生活的情况,以青州境内为主。
  当然,古人有异地为官的传统,并不排除各种可能。一个小小的高阳太守,官方是不给他立传的,在其他史籍中也未见关于贾思勰的记载。但在当时青州府管辖的寿光,在贾思勰生活的年代,有两个大人物是被载入史册的,他们是贾思伯和贾思同兄弟。《魏书·贾思伯传》记载:“贾思伯,字士休,齐郡益都人也……后除征虏将军、光禄少卿……授肃宗《杜氏春秋》。”他的弟弟贾思同也是高官。贾思伯与贾思同的墓在寿光县城西南四公里的寿光镇李二村。曾经的贾思伯墓周长200余米,高7米,占地三亩。1973年,被当时的农民整修农田时毁坏,当时从墓中挖出了陶人、陶马、陶羊等陪葬品,更重要的是,出土了贾思伯与夫人的墓志铭,对其生平有详细的记述。贾思同的墓与贾思伯墓并列。有人推测,贾思勰的墓应该也在附近。
  更为重要的是,《齐民要术》中提到的一些与贾思勰交往的人物,如“刘仁之”,与贾思伯也有密切的关系。这在魏书的《贾思伯传》和《刘仁之传》中都可以找到证据。
  遥想当年,贾思伯贵为皇帝的老师,高官厚禄,光宗耀祖,死后载入青史。他一定想不到,1500年之后的人,像我,对他一无所知。倒是他的那个只做过几年小官、喜欢研究种庄稼的本家兄弟贾思勰,成了后人景仰的人。1500多年来,不断地有人纪念他,引用他的话,为他塑像,探寻他的事迹,连小学生都知道他的名字……
  世事难料。
  这一切,仅仅是因为一本书,一本农书。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齐民要术》共11万字,由序言、杂说和后面的十卷组成。
  序言是一本书的灵魂,贾思勰在序言中,说明了自己的写作目的、论说对象和资料来源。
  “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禹制壮田,万国作义。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序言开篇的这几句话,从神农氏、尧舜禹说起,贾思勰从利民、安民的角度来推崇历代圣贤的业绩,这也是农业的渊源。
  “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应该是贾思勰写作《齐民要术》的基本思想。
  当时的社会,百姓“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风调雨顺的太平之年,百姓都要终身劳苦,遇到天灾人祸的凶年,就免不了死亡的命运。作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贾思勰认为,要使百姓丰衣足食,最重要的事是发展农业。
  “仓禀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这应该是贾思勰的写作目的。
  《齐民要术》十卷的内容如下:
  前一卷半论述大田以粮食为主的农业生产,卷二的后半部分和卷三,论述蔬菜作物,卷四、卷五论述果树林木,包括染料作物和摘桑养蚕,卷六为动物养殖,卷七、八、九讨论制酒作酱和食品加工,卷十描述一些非本地产的粮食、瓜果。
  北魏时期的书是长卷轴的,所谓一卷,即一轴,不像后来分页装订成册的书。所以当时十卷11万字的著作,是个大部头。贾思勰的写作应该是个大工程。后人统计,在《齐民要术》中,引用古代文献180余种,收集农谚45条。翻阅经典,多方考察,寻问老农,加上自己的实践,这不是一本一年半载就能写成的书。
  据北魏均田制的规定,太守有十顷“职分田”,做过太守的贾思勰应该有一大片土地,在《齐民要术》的记载中,他还养过200头羊。我们可以推测,贾思勰在他的土地上种粮、种菜、种树,养鸡、养羊、养牛,酿酒、制酱、育种,当然,这些事他不可能事事亲为,他有不少雇工。作为一个农场主,贾思勰有丰富的种植和经营的经验,他热爱土地、热爱农事,热心学习、勤于思考,喜欢总结经验。
  从《齐民要术》的文字中,我们得知贾思勰不只读过四书五经,还读过不少杂书。当然,那些杂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务实。当时,在中国的江南地区,魏晋玄学正在兴起,有一大批清谈玄学的人,他们创造了“骈体文”、“永明体”等各种华丽优美的文学形式,不忧丧乱之祸,不关心耕稼之苦,只追求豁达放纵的人生态度。当然,这种态度也可以解释为对现实的无奈。而北方的贾思勰显然不是这种“文学青年”,那时候他应该在四、五十岁吧,有一天,人到中年的贾思勰看着庄园内满目的庄稼、牛羊,想想自己经营这块土地的心得体会,再想想庄园之外的百姓,并由此想到国计民生、历史未来,他决定以最平实的文字,以最朴实的态度,为种地的平民写一本书。
  书名叫《齐民要术》,“齐,无贵贱,故谓之齐民者,若今言平民也”,这是贾思勰对齐民的理解。
  他是个做事极其认真的人。仅仅是《种谷篇》中所收集的谷物品种,就有黍12种、秫6种,粱4种、小麦8种、粳稻25种、糯米(秫稻)11种及其它,共86种之多,同时,还引用了郭义恭《广记》中所记的11种。
  他善于观察思考。在《种蒜篇》中说,“并州无大蒜,朝歌取种,一岁之后,还成百子蒜……芜菁根,其大如碗口,引种他州,子一年亦变。大蒜瓣变小,芜菁根变大,二事相反,其理难推……”刚开始,他对这种农作物的变异迷惑不解,后来却悟出了“盖土地之异者也”的道理。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遗传变异的记载。
  正是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才是这本农书流传至今的原因吧?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朝代更替,一个皇帝打败另一个皇帝,然后又被下一个皇帝推翻。多少王侯将相都作了土。至于家族的兴衰,个人的荣辱,更是化作了历史的尘埃。就像明代的才子杨慎面对江水所感慨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贾思勰也死了,死于何时何地没有记载。在漫长的岁月中,《齐民要术》却以它独特的方式生长着。
  唐朝初年,太史令李淳风写了《演齐人要术》一书,来推演《齐民要术》。当时的皇帝为唐太宗李世民,皇帝的名字是不能随便提的,在封建社会这需要避讳,所以把“齐民要术”改成了“齐人要术”。后来女皇武则天执政,她下令大臣编撰由她亲自删定的《兆人本业》一书,其中的“兆人”也是“齐民”的意思。到唐朝末年,由韩鄂编写的《四时篡要》一书,大量采用《齐民要术》的资料。
  总之,从唐代到清代,中国出了不少指导百姓生活的书,如《山居要术》、《齐民四术》、《治生要术》等,仅从书名上看,就能发现它们与《齐民要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后世几部在历史上有影响的农书,如元代的《农桑辑要》、《王桢农书》、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清代的《授时通考》等,都是在《齐民要术》的基础上写成的。
  18世纪,远在英国的达尔文创立了生物进化学说,他在震动世界的名著《物种起源》中写道:“我看到一本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清楚记载着选择原理。”他在《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一书中,也提到中国人的做法。据考证,达尔文所见到的中国古书,就是《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还被译成英文、德文,是研究农业史不可或缺的资料。
  要说影响深远,还得提日本。
  日本的大和民族是最擅长吸收和借鉴先进经验的族群。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它的地理环境、气候以及农业生产,都与中国极其相似。《齐民要术》早在唐朝就流传到日本,当时日本的学者藤原佐世编写的《日本国现在书目》中,就载有《齐民要术》十卷。
  后来日本人又大量刻印此书。清朝乾隆年间,日本人山田罗谷为《齐民要术》作了简单的校注,还附上了日语的译文。他在这本书的序言中说:“我从事农业生产三十余年,凡是民家生产上、生活上的事儿,只要向《齐民要术》求教,依照着去做,经过历年的试行,没有一件不成功的。尤其是关于农业生产的切实指导,可以和老农的经验媲美的,只有这部书。”
  日本大量的专家、学者写了很多文章来研究《齐民要术》,他们甚至将对《齐民要术》的学术研究称为“贾学”。一本书,成为了一门学问,这在日本的历史上并不多见。
  这种影响一直沿续到今天,尽管世界已经沧海桑田。
  1998年,日本农林水产技术会议事物局企画调查课出版了《中国古农书中有关环境保护型农业技术的调查》一书,其中从《齐民要术》中收集了20条关于环境保护型的农业技术,作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参考资料来用。
  从2000年开始,每年一届的国际蔬菜博览会在寿光召开,小城寿光以蔬菜闻名全国,成了国内著名的“菜篮子”。每年四月,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齐聚寿光,交流怎么种好各种蔬菜,怎么种好各种庄稼。
  在寿光的弥河公园内,贾思勰的雕像静静地立着。
  位于寿光市的潍坊科技学院里,有一个贾思勰农学院,学生们正在聚精会神地上课。
  在贾思勰生活过的土地上,无数的农民正播洒汗水,精耕细作。
  广袤的田野里,无数的庄稼和蔬菜生生不息。            魏辉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