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全国爱心形象大使、慈善家邵建波,又一次来到潍坊和记者一同赶往家住潍城区卫生局宿舍的抗战老兵乔荣普家中,向这位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91岁老兵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丢了地主一头牛,不敢回家,参加八路军 乔荣普老人住在一座老旧的宿舍楼,房间不大,但干净整洁,暖意融融,听说邵建波和记者要来,老人专门让孩子买来水果和瓜子招待。老人身板硬朗,耳不聋眼不花,时不时地吩咐在场的大儿子乔建国和小女儿端茶倒水。 当邵建波送上带来的花生油、大米和500元现金后,老人连连摆手,“现在党和政府照顾得很好,儿女也孝顺,很满足。对你的情谊,我代表老兵们感谢你。”说完这些,老人眼眶有些湿润,仿佛炮火响在耳边,过去牺牲的战友又浮现在眼前…… 1924年,老人出生在河北省河间县黎民居乡的一个贫困家庭,从记事起就给地主家放牛。12岁那年,老人在放牛回来的路上,给地主家丢了一头牛,吓得没敢回家,跑出来参加了八路军。那时候老人个头小还没有步枪高,整天扛着红缨枪站岗放哨,查路条,送信…… 后来,老人患上了疟疾,住进了部队野战医院。医院里的医生护士,都喜欢父亲的机灵活泼。病愈后,部队卫生队将他留了下来。 第一次见白求恩,躲进了老乡的储藏室 1938年,抗日的烽火席卷大江南北,不少反法西斯国际友人加入到了中国的抗日战争中。老人也到了晋察冀边区工作。每次战斗一打响,就有伤员被背送下来。老人当时力气小身体单薄,肩膀和胳膊上套上绳子,往下驮拽伤员。有一天,一队骑着骡马的人进了村子,其中有一个蓝眼睛黄头发大鼻子的外国人。这个外国人,就是国际主义战士诺尔曼·白求恩大夫。他是奉聂荣臻司令员的委派,到前线进行战地救治。老人第一次看到外国人,紧张得躲进了老乡的储藏室。白求恩大夫医术很高明,每天要做二三十台外科手术,老人做他的手术器械消毒员,护理伤员。老人印象很深刻:白求恩大夫,对待伤病员和蔼可亲,照顾得无微不至。但对犯了错的医务人员,却异常严厉。他发起火来,许多医护人员都哭过鼻子,抹过眼泪。他一共跟白求恩做过几十台手术,每次都小心翼翼,生怕出错。后来,听说白求恩因伤口感染去世后,老人好几天都吃不下饭。 老人说,战争年代部队上缺医少药,抗生素盘尼西林和麻醉药品尤为紧缺。断胳膊断腿的伤员,必须要及时截肢。否则,会因伤口感染,会引发致命的败血症死去。伤员从战场上抬下来,医护人员从老乡家借来木工锯,在火上烤一烤,再用酒精棉球消消毒。先让伤员咬住毛巾裹着的木棍(怕伤员咬断舌头),再用木工锯锯下残破的胳膊和腿。对那些骨折的伤员,先用酒精棉球对伤口消毒,再用树枝支架固定肢体,然后打上绷带。说起这些,老人哽咽了。 带着伤员东躲西藏,躲避鬼子扫荡 抗战初期,日本鬼子异常嚣张。春季清剿,夏季扫荡,“三光”政策,铁壁合围,都是日本鬼子的惯用伎俩。每到鬼子扫荡期间,部队的各级医院,都要做出各种应急措施。在一般情况下,每位医务人员,往往要带上六七个伤员,东躲西藏,躲避鬼子的扫荡。有一次,老人带着几个重伤员撤退时,遇上了鬼子的扫荡,他将伤员分成两组,分别安排在两个村庄堡垒户家里。而这两个村庄,又相隔六七里路。白天鬼子拉网式扫荡,他和伤员躲在老乡家里的菜窖里。夜晚鬼子缩回炮楼后,他便钻出菜窖,四处为伤员寻找食物,并为伤员换药包扎伤口。 有一次,他一个人跳进老乡家的地窖里,寻找到一点红薯。他将红薯塞进布袋,为老乡写下借条,才摸索着向洞外爬去。当他爬出洞口的瞬间,由于过分饥饿和体力透支,他的上肢被洞口卡伤了,胸部两侧肌肉疼痛难忍。他挣扎了好久,最终还是爬出了洞外。每次躲避清剿,伤员总会有死伤。八年的浴血奋战,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各地的日军,纷纷向当地驻军缴械。老人跟在牛车的后面,同日中反战同盟的朋友一起,去日军驻地接收武器弹药、药品和军用器材。那时的心情甭提多高兴了。 和小兵张嘎同台领奖 1944年,晋察冀边区召开第二届英模大会。电影《小兵张嘎》原型燕秀峰(战友们称他燕嘎子),代表英模上台发言并领奖。当时,老人担任一个卫生队的支部书记,代表先进支部,也上台领奖,近距离看到了闻名军区的英雄,并和燕嘎子说了几句话。燕嘎子机智勇敢,在晋察冀军区是出了名的神枪手。在一次战斗中,他一个人就打死13个日本鬼子。后来,“嘎子”在一次战斗中,身上多处负伤。部队要南下,就将嘎子留下,寄养在老乡家里养伤。几个月之后,“嘎子”伤口痊愈了,却联系不上自己的部队。1948年,“嘎子”退伍去了天津,在一家铁厂里工作。直到1985年,“嘎子”按照工人待遇退休。当有人问怎么不向上级反映提高一下待遇时,“嘎子”坦荡荡地说:我能活下来,已经很荣幸了。与那些牺牲的战友比起来,吃点苦又算得了什么呢。老人每次和孩子说起这些,都说:这真是燕嘎子的性格。 打鬼子时认识了老伴 1943年,老人的老伴那时16岁,从张家口市立医院护士学校毕业,参加了革命工作。1944年,调到山西阳泉市立医院做护士,并入了党。在一次战斗中,老人认识了老伴,并战地结婚。后来,老伴在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野战医院任护士长。解放战争中,俩人跟随刘邓大军,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渡江战役之后,俩人所在的部队,配合华东野战军,占领了南京。他们所在的部队,是首批进攻南京的登城部队。解放后,老人在潍城区卫生局工作,直到退休。老伴上世纪六十年代去世。 老人家里有一个小木匣,里面保留着两位老人的16枚纪念章和军功章。这些纪念章,是战争年代的真实写照和历史回忆,镌刻着老兵们的光荣和艰辛。 记者刘名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