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近日,甘肃临洮马家窑遗址考古发掘主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李新伟研究员向笔者透露,在马家窑遗址首次发现成排分布的房屋遗址,这与大量的陶片等文物共同勾勒出了马家窑文化的独特面貌,表明到马家窑文化时期,黄河上游地区已经不再是仰韶文化的地方类型,而开始以崭新的文化面貌开启了本地区独具特色的文明化进程。从2014年9月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在马家窑遗址进行了为期3个多月的考古发掘,在已经发掘的200多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十万多片陶片和大量石器、骨器和动物遗骸,特别是发现了5处大小各异的成排分布房屋遗址。
 马家窑文化大约距今5200年到4400年之间,从甘肃地区的仰韶文化发展演变而来,开启了黄河上游地区社会发展的新纪元,其后续的齐家文化则将本地区的文明化进程推向高峰。1924年,最早发现马家窑遗址的瑞典学者安特生将马家窑归为仰韶文化,用以验证他设想的“中国文明西来说”。在大麦、小麦等农作物,牛、羊等家畜,以及金属冶炼技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过程中,马家窑文化及后续的齐家文化发挥了特殊的作用。李新伟介绍,这次发掘出土了众多动植物遗骸,有关专家将展开深入研究,通过对农作物和家畜种类的分析,结合人类活动遗迹的研究将为解开中西早期文化交流之谜提供钥匙。
 宋喜群 吕慎
 下图为马家窑出土的彩陶器皿和石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