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新城街道如何以“三条主线”为引领推动转型发展 □本报记者 马林峰 赵欣波 通讯员 黄 原 张强强 在高新区“科技创新高地、科学发展引擎”的目标定位指引下,去年以来,新城街道扭住创新驱动发展不放松,以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民生改善“三条主线”为引领,以大项目建设为支撑,着力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强力推进高新区“三次创业”。新常态下的新城街道迈出一套华美舞步,展现出新活力、新气象。 项目推进增强发展“新动力” 2014年新城街道牢牢抓住项目这一牵动全局的“牛鼻子”,全面承接两河、两路等11个市、区级大项目,扫描梳理出大润发超市等23个社区经济项目、十甲社区等9个旧村改造项目,对43个项目全部实行项目负责制和领导包靠制,开展了8月重点项目大会战、10月困难项目攻坚战、12月剩余项目大扫尾,项目整体推进战略轰轰烈烈、大刀阔斧。 街道党委书记孙波说:“我们坚持以大项目建设为抓手,积极转方式调结构,构建出新城发展龙骨。”全面完成了白沙河、3D打印、体育公园、9号养老公寓等重点工程的相关工作,加快了华大基因、潍柴职工公寓、眼科医院、欧尚城市综合体、大观天下等重点项目进度。 重点项目引领,优势产业聚集,街道已经形成了以软件园、光电园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研发中心,以万声呼叫、中国电信、文化传媒等为代表的高端科技服务业集群,以金融广场、东方路、谷德广场为代表的商业经济带,以市民文化中心、“两河”为代表的市民文化生活区。 改革创新提升治理能力“新高度” 党在基层的执政能力如何,社区发展建设好不好,关键看基层干部带头作用强不强。街道通过改进社区大党委制,按照三个“三分之一”原则下沉工作力量,深入实施网格化建设,形成“社区-网格长-楼长”的局部治理模式,公开选聘757名楼长,有效解决服务“最后一米”的问题。 加强社会治理中居民与社区的互动。先后成立西鲍庄、东金蔴等驻社区工作组,设立民情联络员。深入挖掘6个城市社区科技文化资源,通过媒体打包推出“智慧”、“艺馨”、“颐和”、“融福”、“圆梦”、“德泽”6张独具潍坊特色的城市名片。 服务保障改善民本民生“新进阶” 鸢飞社区55岁的居民赵广义,经过社区培训重新上岗,成为潍坊德立信物业公司一名保安。去年,新城街道有126名就业困难人员接受了就业援助。 此外,街道申请小额贷款贴息支持辖区居民创业。救助特殊困难群体,低保户应保尽保。为80岁以上老人发放慰问金75万元,发放一级残疾人慰问金1.4万余元。 民本民生被摆在重要位置,与经济发展始终同步推进。 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投入650万元,在山后王等5个社区修建道路6公里,在西金马等3个社区建设了总面积1500平方米的居民健身广场。在“三八六”环保行动中,共清理废品收购点91处,关停无证无照小作坊14家。 正风肃纪服务效率“新升级”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新城街道党员干部形成了一个共识:将群众满不满意作为评价活动开展的第一标准,作为检验活动是否取得实效的直接表现。街道党委领导带领机关干部走访居民1.2万余次,慰问困难党员、老党员160余人次,帮助群众解决生活当中实际困难540个。 群众路线,走出了一整套科学、务实、管用的制度体系。新城街道创新修订了“一次性告知制”、“延时服务制”等10项为民服务制度,充实了“党员干部谈心谈话”、“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等6项党内制度,健全了12项基本制度,完善了8项管理规定,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切实提升了为民服务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