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巾帼风采 最美潍坊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综合新闻

第03版
特别关注
 
标题导航
展现最美风采 传递社会正能量
2015年03月0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展现最美风采 传递社会正能量
本报记者 侯江宏 刘超 通讯员 黄继忠 杨玉花
▲2014年度先模人物颁奖典礼
  ▲“做美德少年·创最美家庭”先进事迹报告会
  ▲巾帼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



  编者按 似一束阳光,温暖人心;像一声号角,催人奋进。近年来,潍坊市妇联陆续发起了寻找最美家庭、最美媳妇、最美女教师、最美邻里、最美少年、最美女村官、最美巾帼岗位标兵、最美巾帼志愿者等一系列“寻美”活动。“最美现象”背后闪耀的是“最美精神”,这种精神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蕴藏着积极向上、和谐向善的强大正能量。在一个个“最美人物”背后,总有一种感动让人热泪盈眶,总有一种精神让人格外振奋,总有一种力量让人奋勇前行。本版集中刊发寻找最美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代表和亮点工作经验,希望这种力量、精神和感动成为我们建设富裕文明新潍坊的丰富精神资源。
  美德花开千万家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是个人幸福之源、国家安泰之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多年来,我市各级妇联切实担当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以“三和四进孝为先”、“孝老爱亲进社区”、“文明新风万家行”、寻找“最美家庭”为载体,不断深化家庭文明和谐建设,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引导广大妇女和家庭弘扬尊老爱幼、夫妻和睦、科学教子、勤俭持家、邻里互助的文明家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百万个家庭扎根,打造了和谐家庭创建的响亮品牌。
  安丘市辉渠镇南官庄村的崔玉贞在前夫突发急症去世时,带着失明的婆婆、残疾小叔子和两个孩子改嫁,当不幸再次降临——现在的丈夫偏瘫时,她又担负起照顾丈夫的重担,用十几年的任劳任怨树起最美儿媳的丰碑;刘瑞梅刘相彪夫妻,在高密一所偏僻的乡村小学里“以校为家”,用三十年的坚守,成就了一批又一批孩子的求学梦想,奏出了最美家庭的乐章;奎文区广文街道松鹤园小区14号楼居民,好事一块儿庆祝,困难一块儿想办法,我给你看孙子,他给我送饭,平时连门都不锁,绘就了最美邻里的和谐画卷……
  通过主流媒体宣传、实践活动推进、道德讲堂辅导、模范引领带动、爱心公益辅助等力量的共同感召,我市和谐家风、邻里关爱更加广泛地融入家庭和社区,好媳妇、好婆婆、好妈妈不断涌现;相濡以沫好夫妻,孝老敬亲好儿女,科学教子好父母,友善互助好邻里层出不穷;五好文明家庭、书香家庭遍布城乡。近三年来,全市5070户和谐家庭、7200多名优秀家庭角色,受到县级以上表彰。158人获全国及省市孝老爱亲道德模范、优秀母亲、十大孝星等称号,87户家庭获省以上五好文明家庭称号。
  自去年全国上下广泛深入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以来,各级妇联组织充分利用妇女网站、妇女之家和社区(村)妇女儿童家园等阵地,大力宣传,广泛发动,最大限度提高群众知晓率、参与率,扩大社会影响力,营造人人关注评选活动、户户争当最美家庭的浓厚氛围。以家庭为舞台,让妇女唱主角,组织广大妇女和家庭在全市妇女之家、妇女儿童家园说家事、议家风、谈家规、讲家庭和谐故事、晒家庭幸福生活、展家庭文明风采,推心目中的“最美家庭”,评选最美家庭角色,在全社会形成了寻找、学习、宣传、争创“最美家庭”的新风尚。
  经过层层评选,共推选出1230多户最美家庭,我市崔玉贞、谭瑞霞、张兴芬、马金英4户家庭荣获山东省“最美家庭”,其中2户荣获全国“最美家庭”提名奖。他们中有五世同堂、相亲相爱的和谐之家,有几十年如一日,倾心照顾孤寡老人的孝老之家,有相濡以沫、痴情照料瘫痪老人及爱人的挚爱之家,有不离不弃、精心抚育病残儿童成长成才的科学教子之家,有热心公益、矢志不渝扶贫助困的大爱之家,同时开展了优秀家风家训征集活动,广大家庭热情响应,踊跃参与。
  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一条条启迪心灵的家风家训,汇聚成一曲曲弘扬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创造幸福生活的正能量之歌,感动着、感染着、激励着潍坊大地百万个家庭。市妇联荣获省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先进协调组织。
  如今,在各类家庭文明创建活动的引领和先进典型的感召下,全市广大妇女和家庭以先进为榜样,积极争做传统美德的传承者、道德规范的实践者、文明风尚的倡导者,让万紫千红的美德之花开遍鸢都大地。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她们,是绚丽多姿的铿锵玫瑰;她们,是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她们用热情和智慧“播撒爱心、传承文明、奉献社会”。她们有个温暖的名称——巾帼志愿者。无论春夏秋冬,她们都坚守平凡,在默默奉献中绽放风采;在服务社会和谐稳定、服务妇女和家庭中彰显了妇联组织的作为和巾帼志愿服务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我市各级妇联组织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的部署,中央、省文明委《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和省妇联《关于深入开展巾帼志愿服务工作的意见》精神,将巾帼志愿服务工作作为妇联组织服务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参与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围绕大局、统一思想,因地制宜、努力创新,整合资源、全力推进,在鸢都大地掀起一场巾帼志愿服务热潮。
  为推动巾帼志愿活动顺利有序开展,我市着力完善志愿服务网络,成立了巾帼志愿服务活动组织领导机构,制定了详细工作方案,层层发动,以基层妇联组织为核心,依托村、社区“妇女儿童家园”和“妇女之家”,成立巾帼志愿者服务站点,加强对巾帼志愿服务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同时,为广泛吸收各行各业妇女加入巾帼志愿服务队伍,市妇联采取全面动员与重点发动相结合的方式,把基层妇联干部、广大妇女和家庭成员作为开展巾帼志愿服务的主体力量,把热心参与社会公益、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各级三八红旗手、行业标兵、五好文明家庭、专业服务团体作为巾帼志愿服务的骨干力量,形成类型多样、各具特色的巾帼志愿服务队伍。
  不论春夏秋冬,巾帼志愿服务者的足迹都遍布城市每个角落。常态式、节点式、集中式的志愿服务,使“巾帼”这个名字越来越响亮。为使志愿者服务活动体现特色,走向规范,我市统一了巾帼志愿服务标识,统一制作发放了队旗、胸卡、站点标牌等,实行品牌服务,树立了巾帼志愿服务新形象。目前,我市共有2600多支巾帼志愿者服务队,巾帼志愿者注册人数达到了3万多人。
  为有效把巾帼志愿服务落到实处,打造独具特色的巾帼志愿服务品牌,在开展巾帼志愿服务工作中,各级妇联突出巾帼志愿服务特色、把握巾帼志愿服务特点、拓展巾帼志愿服务载体,创造性地组织开展各类巾帼志愿服务活动,奎文的爱家志愿服务联盟、潍城的正能量服务团、昌乐的“爱心天使”服务队等成为深受群众欢迎的志愿服务品牌,形成特色活动遍地开花、周到服务情暖人心的蓬勃发展态势。巾帼志愿者立足生产、生活,奉献爱心,关爱社会。活动涉及扶贫帮困、老人护理、生产帮助、治安维护、环境卫生整治、节能环保宣传等众多领域。
  为丰富农村老年人文化生活,自办爱心剧团义务演出,“让农村老人与城里老人一样欢乐”的高密妇女尤玲;组织家庭教育农村行,邀请专家到农村镇街、社区举办家庭教育巡回讲座,为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家庭的子女及孤残儿童提供家庭教育的教育专家金琰……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我市广大妇女正大展巾帼风采,尽显时代风流。
  市妇联通过开展巾帼志愿服务活动,为妇女搭建培养志愿服务精神的平台,把巾帼志愿服务做为推动妇女服务社会、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手段,打造了服务品牌,巾帼志愿服务成为潍坊市一道亮丽的风景。
彰显时代女性魅力
  在我市遍布城乡的村庄社区,有这样一群女性,她们不仅是带领妇女姐妹们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更是乡亲们眼中大事小事皆可信赖托付的“大能人”,她们不再只围着三尺灶台转,而是走出家门,当上了这世界上最小的“官”——村官。与很多男性村官一样,她们勇挑重担,做规划、跑项目、找增收门路一点儿也不含糊,她们所遇到的挑战和困难,并未因她们的性别而改变。在村里,妇女姐妹、老少爷们儿都把她们当成了自己的依靠。
  近年来,我市妇联组织把推动农村妇女参与基层民主治理作为重中之重,努力提高女性在村级组织选举中当选比例,给基层妇女鼓实劲、压担子、推把力、搭好桥,引导和帮助基层妇女参与村务事务管理,保证女性参政议政的良性发展,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积极推动德才兼备的女性走上基层领导岗位。
  2014年是我市第十一届村居组织“两委”换届选举年,为扎实推进女性进“两委”,妇联组织认真做好调研摸底、宣传发动、推荐人选、培训指导等工作,在组织、民政、换届办等部门的支持下,把“村委会中要保证有妇女成员”、“每个社区居委会至少有一名妇女成员”写入我市城乡“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实施意见,为女性进“两委”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在这次社区(居)“两委”换届选举中,已完成换届的村委会、社区居民委员会100%有女性,社区(居)党组织女性成员和“两委”女性正职比例更是大大高于上届,实现了新突破。截至目前,全市“两委”成员8256名,其中女党组织书记242人、女村居主任333人。
  妇联是女村官的“温暖娘家”和“坚实后盾”。女村官服务对象是千家万户,农业生产、计划生育、结构调整、调处纠纷等工作千头万绪,繁杂艰辛。为此,各级妇联和组织部门将她们“扶上马再送一程”,把村级女干部的培养教育纳入女干部培训整体规划,以党校为主阵地,创新培训方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村级女干部进行政治理论、科学技术、法律法规、经营管理等培训教育,特别是注重开发她们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的综合能力。关注支持她们的成长,通过走访调查、上门谈心、基层妇女干部座谈会等形式,掌握她们的意愿和诉求,帮助她们解决在工作中碰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为她们参与基层民主治理保驾护航。
  诸城水泊社区的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建娥,把任职时的一个负债村,变成了种植区、养殖区、商住区齐全的新型现代化社区;青州瓜市社区的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张玉玲,在任职的十余年间,把一个资产与负债持平的穷村变成了拥有固定资产近亿元的工业强村……在我市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功臣光荣榜上,一连串的女性干部姓名熠熠生辉。
  “上头千条线,底下一根针”,女村官们在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她们的行动与付出丰富了乡村生活的画卷。为营造支持妇女投身发展、勇于竞争,积极参与基层民主自治的社会环境,我市妇联组织在全市开展了“寻找最美女村官”活动,一大批扎根基层、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女村官,她们隐没在田间地头、大街小巷的身影渐渐鲜明,丁媛、孙笃秋、李伟华、唐玉霞、刘汉荣、朱惠娟……这些最美女村官,始终在平凡普通的基层岗位上,忠实实践着党的群众路线,怀着对人民群众的真情实感,走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大显身手,在推动基层民主建设中勇作表率,在繁荣城乡社区文化中主动作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施展才干,在建设生态文明中争当先锋,彰显了基层城乡社区女干部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时代风采。
映亮祖国未来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实现“中国梦”的建设者和主力军;培养青少年健康积极成长,关乎全社会的和谐稳定,更关乎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
  近年来,市妇联围绕激励广大未成年人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了一系列美德少年评选活动,以鲜明的主题和有效的载体,推动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
  在未成年人中组织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自觉把个人成长与祖国未来发展联系在一起,树立远大理想。组织开展了“鸢都好家长、鸢都好儿童”、“潍坊市最美少年”“十佳孝老爱亲好儿童”、“十佳志愿服务小模范”、“十佳自强不息小明星”和“十佳创新创造小标兵”、“潍坊市美德少年”、“潍坊市美德之星最美少年”等评选活动。
  写作、唱歌、跳舞、演讲、主持样样都是强项,并且热心公益事业,用自己的零用钱、稿费为困难同学捐款的时代美德少年郎英琦;5岁就已挑起照顾失明奶奶、残疾妈妈重担,却还能在学校乐于助人、细心帮助同学的自强不息少年赵林山;“孝老爱亲好儿童”杨金花、李倩玉、李浩杉;“志愿服务小模范”徐家惠、昝富腾、韩海龙;“自强不息小明星”孟强、付迎珈、朱晓玉;“创新创造小标兵”吴雨桐、王文涛、林立天……在一系列评选中,全市涌现出300多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少年典型。
  同时,为发挥好美德少年的榜样力量,市妇联还广泛组织开展了先进事迹报告会。报告会选取了全面发展、自强不息、身残志坚的先进典型做了发言,事迹感动人、教育人、鼓舞人。广泛宣传了美德少年先进事迹,教育广大儿童传承家庭美德,注重生活点滴,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将“美德少年”的标准内化为时时处处自觉遵循的道德准则。教育了全市广大少年儿童从小树立远大理想,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努力践行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进一步激励了全市广大少年儿童积极学习和争做美德少年,不断提高道德品质和行为养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成为道德规范的践行者、文明新风的传播者。
  在身边榜样的熏陶下,道德之花不断绽放在孩子们心间。从孩子们对父母师长彬彬有礼的恭敬,我们看到“美德少年”孝亲尊师的身影已遍布校园、走出家庭、进入各个社区;从朗朗的读书声,激烈的讨论声,虚心的请教声,灯下埋头苦读的身影,清早充满朝气的步伐,我们看到勤奋好学、自强自立的品德已内化为集体的习惯与性格;从热心帮助、友爱支援、言出必行的坚定,我们知道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的美德已传播到社会,化为日常行动准则;从干净整洁的校园、社区、街道,从节约一滴水、一张纸、一度电,我们看到环保的美德已转化为团体行动,落实于举手投足间,一举一动中……我们欣喜地看到“美德少年”的品德遍地流芳溢彩,道德之花处处绽放。
  花朵的成长,离不开阳光雨露。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离不开全社会的呵护与关爱。为不断优化少年儿童生存发展环境,全市各级妇联组织发挥优势,创新作为,制定了《潍坊市儿童发展“十二五”规划》,建成妇女儿童家园169处、举办家庭教育讲座1200余场次,建立留守流动儿童活动站239所,关爱帮扶贫困儿童3.5万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各级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热心参与儿童公益事业,关心、关注、关爱少年儿童蔚然成风,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滚烫的热血,温暖着一颗颗稚弱的心;清晨的阳光,让青春折射出更多的光彩。小小少年的美德光辉让祖国的未来更加绚丽明亮。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