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创业开启便利之门 |
——我市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工作纪实 |
|
|
我市推出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有效激发了经济活力(资料图片)。 |
|

|
|
□本报记者 贺德良 一个地方经济的活跃程度在于有无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一个全民创业的时代须有一个便捷高效的服务创业制度。去年以来,我市以推进工商登记制度便利化为目标,认真落实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措施,简政放权,创新机制,优化服务,改进监管,极大地释放了政策红利,便利了广大工商业者的投资创业,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全市广大工商业者迎来了一个更加美好的创业春天。 因地制宜定“路子” 改革商事登记制度,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 凡事预则立。为使这一政策在潍坊大地开花结果,我市因地制宜,把制定推进工商登记便利化改革政策措施放在了工作的首位。 “去年2月,我局研究制定了《关于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加强市场监管的实施意见》和《潍坊市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征求了47个相关部门和单位的意见,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分别以市政府和市政府办公室正式文件印发,出台了注册资本认缴制,‘先照后证’,年检改年报,企业信息公示等19条落实改革的具体措施,成为全省首个出台改革配套措施的市。”市工商局企业注册局局长袁恩民说。 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改革启动以来,主要采取了如下改革措施:一是实行注册资本认缴制。除国家有特殊规定的外,其他所有行业公司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取消公司股东认缴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等限制。二是积极推进“先照后证”制度。按照国务院决定要求,先后减少工商登记前置审批113项,实施主体资格和经营资格相对分离。创新性实行“筹建”登记制度,对应当取得工商登记前置审批许可而暂未取得的生产类项目,工商部门可以根据企业申请,核发经营范围为“某某项目的筹建或某某项目的投资、建设、管理”的营业执照。三是改革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管理。实行住所(经营场所)申报制,允许“一照多址”、“一址多照”、“住改商”,取消实地勘察。四是放宽名称和经营范围限制。取消企业设立后一年内不得变更企业名称的限制,允许企业自主选用体现经营特色的名称字号和经营范围。五是实行企业信息公示制度。建立企业信息公示系统,公示登记的企业信息,方便社会查询。改革年检验照制度,实行年度报告公示制度,建立完善信用约束机制,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好政策的落地,离不开群众的知晓、社会的监督。为确保政策落实、不走形不变样,我市先后召开了两次新闻发布会,解读“宽进严管”改革内容,并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向社会广泛宣传各项措施,市级以上新闻媒体先后20多次对改革情况进行了跟踪报道。同时,市、县、所三级都设立咨询服务窗口和电话,在潍坊红盾信息网站刊登相关政策规定,向企业邮寄了《致企业的一封信》,扩大改革措施的知晓率。这为改革奠定了坚实舆论基础,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想方设法出“点子” “‘2.0’版市场准入模式旨在进一步提升‘1.0’版市场准入效率,通过软件系统融合、审批业务整合、人员素质综合,将每个窗口打造成综合窗口,一窗一人可以办理市场监管局所有业务,申请人提报的材料由系统自行流转,原来在‘1.0’版模式下需要1日办结完成的审批手续,简化为3个小时即可取证、取章,完成立户,市场准入审批再提速70%。”1月30日,高新区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张波说。 高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自去年3月8日成立以来,以体制改革为契机,整合工商、食药、质监、物价、食安办、文化执法、农业执法等七部门职能,创新推行以“五个一”为主要内容的“1.0”版市场准入模式,即24个审批窗口整合为“一窗通”、40多张审批表格精简为“一表通”、15天审批时限缩短为“一日通”、20多个证照合并为“一照通”、异地审批升级为“一网通”,将分散的、各自独立的审批进行整合,实现了市场准入审批权的相对集中。 改革没有完成时,创新没有休止符。高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大胆探索,积极尝试,在“1.0”版市场准入模式的基础上,彻底打破审批流程之间的先后顺序,改原有证照内部流转“证-照-代码”的先后顺序,为“并进式”同步审批,同步取照,实现“一窗全能”登记,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实现了市场准入的统一、便捷、高效。2014年,全区新增市场主体3326户,同比增长75%,市场主体总数达到14219户,同比增长27%,增长率全市第三。 高新区是我市工商注册登记制度便利化改革的一面旗帜。 受注册登记制度便利化改革这一利好政策的影响,诸城市场主体同样呈现“井喷”现象,2014年全年新登记注册企业5377户、个体工商户4096户,市场主体总量达到7.1万户,列各县市区第一位。 …… 不仅是高新和诸城,全市其他县市区同样佳讯频传。 这种可喜的局面来源于机制的完善。工作中,我市全力优化审批服务机制。一是大幅度下放登记权限。市工商局只负责登记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工商总局、省工商局规定或授权的企业,以及部分国有、集体企业和大型连锁企业,其余全部下放到企业所在地城区工商部门登记管理。结合审批机制改革,创新性试行授权高新、滨海开发区核准冠“潍坊”行政区划企业名称。二是减少审批环节。除涉及前置审批和股份公司、企业集团及重点项目外,企业名称核准和登记注册事项全部实行“一审制”,由受理人员直接核准登记,简易事项,当场办结。按照国家工商总局要求,整合、规范企业登记提交材料和登记文书,其中企业登记提交材料减少34种,登记文件减少29种,为申请人提供了便利,提高了审批效率。三是创新审批机制。推行网上登记申报,优化网上登记信息查询、名称查重、审核等工作流程,并在网上公示企业登记信息,推进注册登记电子化。 工商登记便利化改革凸显提速与便民的改革亮点。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先后两次召开相关部门参加的专题会议,提出改革要求,明确责任分工,并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协调解决改革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作为国家工商总局选取的样本单位,市工商局每季度组织对改革后新登记设立的企业进行跟踪调研,了解掌握改革情况,及时反映基层改革成效和建议。把工商登记便利化改革作为年度重点工作,纳入对各县级工商局、市属各开发区市场监管局的年度考核,每个月调度汇总情况。加强多层次培训,全系统共组织内部培训30余场(次),培训登记监管人员450余人。组织市场主体培训200余场(次),培训各类企业和业户1.5万余户。 真抓实干结“果子” “我们清华科技园启迪之星潍坊孵化基地自去年在高新区开展工作以来,共为近20家企业办理了工商注册,之前我们以为要各个部门跑,没想到在咱们高新区行政服务大厅可以全部办理,只要材料齐全一天就可拿证,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在一个窗口全部办完,不仅给我们的企业节省了时间,还给日后的企业信息变更等提供了便利。”1月30日上午,启迪之星(潍坊)孵化基地行政总监马玉娇在高新区行政服务大厅办完工商注册业务,一脸轻松。 这是工商注册便利化给广大工商业者带来的实惠。我市工商登记注册制度便利化改革以来,经过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就结出了累累硕果: ——激发了市场活力。自去年3月份实行登记制度改革以来,企业类市场主体快速增长,新设立企业2.3万户,同比增长98.9%。 其中新设立一人有限公司8064户,同比增长304%。为253户企业办理了“筹建”登记,办理“住改商”、“一址多照”、“一照多址”691户。2014年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9.8万户,注册资本(金)806.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6%、109.2%;全市实有市场主体总量达52.4万户,注册资本(金)4832.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4%、34.4%。 ——促进了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发展。为支持农村集体资产改革,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市工商局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市场主体登记,研究制定了《关于规范农村(社区)经济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指导意见》,全市新登记了经济专业合作社3446户,新登记家庭农场1957户。 ——推动了转型升级。借助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契机,把推动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转型升级作为提高市场主体经营能力,增强内生动力的重要工作来抓,深入组织实施“个转企”工程,引导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办理“个转企”登记748户,新增股份公司88户,同比增长12.82%,全市实有股份公司达582户。 ——促进了创业就业。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为各类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创业带来了机遇,激发了“草根经济”的迅速成长。新登记注册资本5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12491户,占新登记企业总数的47.3%,其中10万元以下的7346户。 ——推动了诚信体系建设。工商部门在网上建立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把登记管理信息在网上公示,各类企业通过公示系统报送年报信息,全部网上提交办结并公示,方便高效,接受社会公众自主查询。到去年底,全市有19105户市场主体进行了年报公示,4317户企业公示了即时信息。强化了社会公众对市场主体的监督,促进了企业诚信经营。 冲破旧思想的枷锁,挣脱旧体制的束缚,我市为创业者打开了便利之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