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聚焦·代表委员的“权力观” |
让“权力”不再跟着感觉走 |
|
|
|
“围观”之道 |
|

|
|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初召开的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无论是惩治腐败,还是简政放权,“如何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如何让权力不再任性”,成为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话题。 管好权力 笼子要以法律为准绳 “权力滥用包括拍脑门、瞎指挥,并伴随着很多社会资源的浪费。”全国政协委员、林达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晓林说,“管理好权力,制度建设必须跟上,在依法治国的大框架下做好权力监督。” 全国人大代表、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少平说,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法律是最有效的手段,就像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这是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和体现。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段树民认为,“法律作为准绳,权力就会受到限制。” “今年我们推出新环保法、立法法,在重大立法上不断加快推进,说明我们正在一步一步地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李少平说,而这些法律,对我国处理好各级各部门依法行使职权、依法行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简政放权 划定权力清单 “对于政府来说,一些该放的权力必须合理放下。对权力行使者的考核非常重要。”全国政协委员马宗保指出,“科学的绩效考核一方面能够保证政府职能改革的深化,另一方面还能保证权力运用效率。” “首先要确定权力的边界,明确政府的权力范围。”全国政协委员、广西社会主义学院院长刘慕仁说,“划定一份权力清单,保证权力在法律框架内运行。”刘慕仁指出,目前各省市自治区具体有多少需要行政审批的事项,还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数字。 “实行权力清单年审制度。”刘慕仁建议,为了防止审批项目滥发,权力审批项目只管发放不管废止情况的发生,建议一年核查审批一次,权力清单的审查权力由立法机关负责,授权行政许可,清单目录统一由政府按年份分级公布。 “对简政放权的效果一定要回头看、回头查。”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元楷说,“不仅是要看放权的数量,核查是否把该放的权力全部下放,更重要的是要将放权之后的效果和原先进行对比,寻找更为准确、到位的权力运用方式,真正让权力不再任性。” 筑牢笼子 监督检验齐发力 “笼子的良性运转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府口岸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王济光看来,“权力怎么用,什么人有什么样的权力,权力效果是什么都需要明示。人大监督、政协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相结合能够形成有效约束,避免权力任性。 “对权力进行约束和规范,就是让政府部门使用权力时不要凭着感觉走。”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政府秘书长张志强说,对使用权力的监督应该扩展到民众、企业、纪律部门、检察院、也包括新闻行业等范围。“大家都发力,才能把监督落实到位。” 全国政协委员、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汤维建说,依法行政就是要完善、规范行政权力的法律法规,要把行政权力真正放在法律法规这个笼子里。使得权力界限明晰,权力行使清楚,权力运行结果有效,权力行使过程值得充分信赖,人民就会对我们政府产生信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