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
——看我市如何构建适度普惠型养老服务体系破解养老难题 |
|
□本报记者 贺德良 中国是一个尊老敬老的国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千百年来,我们的先人以孝道教化天下,将尊重和赡养老人置于民族道德内容的前列。文明不断演进,传统不曾丢失。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高度重视养老工作,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完善政策措施,初步建立起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适度普惠型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养老服务能力质量得到大幅提升,老年人在潍坊城乡颐养天年,不亦乐乎。 信息化,养老产业插上便捷翅膀 1月29日,在寿光市圣城街道阳光温泉花园南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2349便民直通车”超市内,68岁的孙静贤和老伴正在挑选物品。“天不好、不方便出门的时候,只要拨一下12349,把需要的物品告诉话务员,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员就会连线这边的超市,超市人员就会把东西送到我们家里。”孙静贤说。 这是信息化给寿光老人带来的便利。为方便社区居民、提升养老服务水平,2013年10月,寿光正式成立了“12349”养老服务信息中心,老人在家通过拨打“12349”呼叫热线就可享受各种服务。 “中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信息化为手段,以整合社会组织服务实体为支撑,以‘12349’便民服务直通车站点为纽带,构建起覆盖13个城市社区、200个居民小区的便民服务网络。”寿光市民政局负责同志介绍,目前,已有1.8万余名老年人享受到贴心、周到的居家养老服务,在寿光全市初步建立起电话一拨万事解决的直通车居家养老服务系统。 在“12349”养老信息服务的基础上,寿光市还设立了社区便民直通车,每天8时至18时为广大老年人及家庭提供最新鲜的蔬菜、时令水果、各种米、面、油、盐、酱、醋等日常必需品,通过拨打电话就可以实现送货上门。 寿光是我市养老信息化的一个缩影。 为加快推进养老信息化进程,近年来,围绕“建平台、育组织、强载体、搞服务”的思路,我市初步构建起以信息化为手段、以服务实体为支撑的养老信息化服务网络,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洁、助餐、助医、助急等社会化服务。目前,在奎文、潍城、高新、青州、诸城、寿光、安丘、高密、临朐、昌乐等10个县市区已建成12343、12349、12341等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引进了济南阳光大姐、北京勤好颐和康等服务实体,建成200余处视频聊天室,对部分大型养老机构进行了“一键通”安装等信息化改造。汇集呼叫终端、电脑网络、平面媒体、专业组织、服务大厅等多种载体,整合多家服务单位,为老年人提供紧急呼叫、家政预约、健康咨询等服务,加快推进养老服务的管理信息化、运作实体化、服务专业化,构建起了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全市养老服务信息化程度走在了全省前列。 民营化,养老产业注入不竭动力 2014年10月13日,对昌乐县养老中心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这天,经过公开招标,潍坊市华都颐年园老年服务中心中标获得对昌乐县养老中心的承包经营权,签署了承包经营协议。全县各街道敬老院供养的120名五保对象全部搬入县养老中心实行集中供养。 这是我市对养老机构实行公建民营的一个典型案例。 统计数据显示,我市从1994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3年底,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165.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8.7%。如果把政府比作一艘养老的客轮,它的负载能力毕竟有限,随着老人群体的逐年递增,更多的养老服务只能转向社会、交给市场。 基于这种认识,我市坚持政策扶持、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不断加强社会力量培育,以事业促产业,以产业带事业,大力推动养老事业与产业良性互动发展。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连锁化养老机构,鼓励个人举办家庭化、小型化养老机构,境内外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举办、运营养老机构,加快构建公办与民办互补、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并存、内资与外资共生的多元主体发展格局。目前,全市登记注册社会办养老机构83家,养老床位4.1万张,在建51家,设计床位3.1万张,社会力量已成为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主体。 为进一步推动养老服务业创新发展,2014年我市印发了《潍坊市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方案》。方案指出,到2015年,实现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5张,到2020年,实现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45张。同时,重点发展社区居家便捷服务和农村自助互助服务,健全服务网络;大力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实现政府和社会良性互动;形成社会化参与、市场化运营、专业化服务、信息化管理、产业化发展的养老服务体系。 “在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养老用途不改变、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的前提下,新建公办养老机构一律实行公建民营,原有公办养老机构按照‘两步走’思路,逐步实现公建民营。”市民政局负责人介绍。目前,昌乐县养老服务中心、高新区敬老院、滨海区社会福利服务中心等公办养老机构均实行了公建民营。我市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进程全省领先。 “公建民营为我市养老产业注入了不竭动力,养老产业呈现蓬勃发展良好势头。”该负责人介绍说。 特色化,养老产业孕育个性乐园 养老产业未必千篇一律,百花齐放方能春色满园。 独居老人在家中突然摔倒或发病;老人想买一袋面粉,但楼层太高,自己身体吃不消……遇到这些问题怎么办?如今,对潍城区南关街道人民商城社区的不少老人来说,这些问题都能及时解决。去年,潍坊开心养老服务中心在该社区为老人家中安上了免费的“爱心呼叫器”——电子保姆,还发放了可以流动使用的“老龄通”,只需要摁下按键,社区志愿者就能及时赶来帮忙,而且这些服务均是免费的。 这是潍城区智慧养老的生动写照。 为加快构建智慧养老服务网络,潍城区紧紧围绕全区“一城、四基地”思路举措,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着眼于构建立体式、全方位社会养老,积极完善三个网络,实现服务范围全覆盖。突出养老服务设施、信息化服务和专业队伍三个网络,构建“10分钟养老服务生活圈”。通过扩建改造和提档升级,打造养老机构、社区日间照料、农村幸福院、居家养老服务和邻里互助点“五位一体生活圈”。在主城区布置中小型专业助养机构,合理布局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外围区重点布置中型、大型养老机构。 (下转2版) 城市社区按照国际标准,建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社区设立农村幸福院;已建成住宅小区按每户不低于15平方米的标准设立居家养老服务站,老年人家庭设立家庭邻里互助点,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显著提高。 目前,全区建成或在建专业养老机构36处、居家养老服务站60个、互助家庭70处,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达到60张,老年志愿者队伍200余人,日间照料覆盖全部城市社区和半数以上农村社区。 不仅在潍城,近年来,在青州,在奎文,在峡山,在安丘,在诸城,文化养老、健康养老、生态养老、互助养老等各种养老模式也是多点开花,大放异彩。 “我市的特色养老,内容新,形式活,模式多,为老年人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养老选择,是符合潍坊实际,深受老人欢迎的养老模式。”市民政局有关负责同志说。 “老来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生活在一个尊老爱老、处处充满着爱与温暖的土地上,潍坊的老人幸福、惬意而自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