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文
俗话说,“生书熟戏,听不够的曲艺”,曲艺是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潍坊曾经是历史上著名的商业重镇,早在明清时期民间就流传着“南苏州,北潍县”之说,城市的繁荣为曲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潍坊地区蕴藏着大量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曲艺文化,潍坊各地的人们熟悉的儿歌“拉大锯,扯大锯,姥娘家唱大戏。搬恁姑,请恁姨,扯破豆枕拉破席。恁姑恁姨快走吧,过日唱戏再叫恁”反映的就是百姓看戏听曲的繁盛状况。 然而随着时间流逝,人们娱乐方式逐渐增多,选择更加自由,随着一些老一辈艺术家的过世,曲艺演出频率渐渐降低,人才流失更成为曲艺衰落的重要原因。由于传统曲艺完全是依靠师父带徒弟的方式传承下来的,很容易出现青黄不接的状况,同时又由于年代和门派的隔阂,“老带少”的形式在曲艺的大面积推动普及与创新方面的作用非常有限。因此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在今年的“两会”中,继续提议应该在高等院校中设曲艺学科,这对于曲艺传承有非常大的帮助。笔者与我市曲艺从艺者交流发现,很多人都走进了校园,为普及传统曲艺艺术做着自己的努力,如市曲艺家协会主席庄悦广、曲艺爱好者栗瑞杰、刘天龙等人,都在当地校园中义务表演或办起了免费的曲艺培训班。庄悦广曾说:“无论年轻人是想学技能,还是纯粹仅是爱好,我们都愿意教,只要能普及开来,曲艺的传承就有希望。” 曲艺虽然是传统文化一部分,但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形式灵活,博采众长。本月初去世的评书泰斗袁阔成留给曲艺界最大的遗产,就是他在继承传统评书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上世纪80年代,他用一百多万字的长篇评书《三国演义》征服了全国亿万观众,在当时也有很多专家学者抨击他对名著的修改,但是由于袁阔成在原著基础上,吸收话剧、电影、戏曲、相声等艺术形式之长,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风格,终于成就曲艺史上的一座丰碑。 当今曲艺的发展,创新是一条必走之路。有些老听众反对旧段子的改编,但是如果一直沿唱商贩走卒、婚丧嫁娶的老故事,不容易被现代人所接受。现在很多年轻的曲艺爱好者开始进行大胆改革,保留传统形式,创新内容表达。虽然刚开始会有一些拼贴甚至抄袭的现象,但是能够在大众中真正被接受并传播开来的,一定是既有传统文化的根脉,又有现代文明的精彩,雅俗共赏,新鲜生动的好作品。也只有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才能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力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