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脑子活,善桑蚕,不怕苦,不怕累,干起活来活脱脱一个“女汉子”。这是高密市柴沟镇郑家村村民徐爱兰在乡亲们心中的印象。这些年来,她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一双勤劳的手,趟出了一条新时代农民勤劳致富的好路子。现在,让我们走近她,看一看这个—— □本报记者 贺德良 通讯员 郑光明 徐爱兰今年54岁,长得五大三粗,一家三口住着五间新瓦房,8米多宽,装修得富丽堂皇。去年村里硬化了2000米的街道、建设了300左右平方米的文体广场,她还主动捐献了300元钱。近日,记者有幸目睹了这位新时代农村妇女的风采,耳闻了她的一些趣事,现取二三,与大家分享。 大冬天里“摘果子” 郑家村是个标本式的农业村,几乎家家户户种着不少的耕地,庄稼大多以小麦、玉米和花生为主,每到秋天出花生的时节,坡里村里到处是“摘果子”的人们。春种秋收,是正常现象。与众不同的是,徐爱兰家春种秋收冬天摘。 原来,她家种了17亩地,光花生每年就有10亩左右,去年她家种了11亩花生,总产量5000斤左右。“年底一次性粜给‘贩子’,换了将近一万块钱。”听语气,徐爱兰有点不太满足,“受市场影响,得少赚三四千块钱,不过还算可观。”因种地太多,一时忙不过来,她家秋收时不摘花生,而是垛在院子里、大门外,垛垛都像小山似的。“三秋”忙完后,村里的男人们一般都外出打工去了,很多家庭妇女在家看门,偶尔做点家务活。徐爱兰不这样,每天吃完早饭午饭,麻利地拾掇完家务,她就搬个小凳子坐下来“摘果子”。“像去年,从入冬到过大年,不用三个月就摘完了——算起来我每月毛收入3000来块钱,更主要的是,能够照看自家的门,很划算。”她高兴地告诉记者。 善蚕桑的“罗敷” 郑家村以养蚕植桑著称于当地。现已发展桑田400多亩,蚕棚60多个。走进这个村,会看到村庄四周有许多大棚,那就是蚕棚。蚕棚附近有大片大片的桑田。每年春夏时节,远远望去,满山遍野绿油油的。 徐爱兰家有桑田3亩,蚕棚100多平方米,养殖蚕茧四五匾,每年春夏各养一季儿。徐爱兰介绍,养蚕这活很用工,不少养蚕人家忙活时还得雇工。“我不雇,采桑叶,喂蚕宝宝,自己干,实在忙不过来,几天几夜不睡觉也没事——盹急了,我闭闭眼就是一觉。”她快言快语,“两季儿蚕茧,纯收入就1万多块。”村里的人见她没日没夜地干,有时候三更半夜的还在桑田里忙,就说她像匹“野马”,不知道疲劳,没有发怵的事。徐爱兰初中毕业,见面后记者戏称她为新时代的“罗敷”,她嘿嘿地笑着说:“俺村的支部书记、村主任都带头发家致富,俺凭什么落后!” 玩机器的“好把式” 其实,最能体现徐爱兰“野马”性格的,当数她开拖拉机、玩粉碎机的本领。如今在郑家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个三台两部的农业机械,这里的男人们开起机器来可以说得心应手。现今的农村,男人“玩弄”农机是司空见惯的事,女人“玩”农机还是不多见的。 郑家村是花生、玉米之乡。入冬后,人们往往会把花生蔓、玉米秸粉碎了当作禽畜的饲料。徐爱兰瞅准这一商机,早早地购置了秸秆粉碎机,利用中午或傍晚的时间给乡亲们打饲料。“有时候一天能打好几垛,一冬除了摘果子,余外还能再挣几千零花钱。人家说好了时间,到时候我就开着拖拉机过去。”说起这些,她很有些自豪,“我会开拖拉机,还能启动粉碎机。”看着眼前这“庞然大物”——一部十二马力的拖拉机,后面拖着台粉碎机,记者不由得从内心叹服:好一个新时代农村勤劳致富、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