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恒祥
3月4日,春寒料俏,寿光殡仪馆内,来悼念寿光市原政协主席、刚满63岁的王守福同志的人群络绎不绝。公路上的车辆排出了数里路长。济南的、青岛的、潍坊的……与他共过事的老领导、同学、同事、乡里乡亲,院内外上千人。 从听到他在北京病危到逝世这些日子里,守福的影子一直在眼前晃动,与他多年同事、邻居的情谊,一段段,一幕幕,就在眼前。 与守福相识在1974年春天。当时我在县广播局干编辑。一天上午,一个身体瘦高、面色黝黑的青年到办公室找我,自我介绍是王高供销社的文书,又说供销社的干部职工积极响应公社党委号召,组织生产资料,支援各大队发展棉花生产。看到稿件很应时,两天后播发了。没过几天,他又来对我说,稿子小喇叭广播后,供销社领导、公社书记牟振生都表扬了,喜形于色的样子让我感动。之后再来,知道我们都是寿光二中毕业的,不过我高他几级,自然而然我们就老同学相称了。 上世纪70年代末,我调到县委办公室干秘书,守福也到了县多种经营办公室工作。当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刚刚吹到贫穷落后的寿光。县委、县政府号召县城周围的农民,扬长避短发展蔬菜生产。之后不久,城关公社培养了部分西红柿、藕、韭菜、芹菜、西瓜种植大户的典型,县委办公室领导就派我去多种经营办公室总结。随后与守福马不停蹄,骑车子跑了五天,白天采访,晚上加班写初稿,很快整出了“三中全会放光芒,城关出了五大王”的典型,在全县引起了很大反响,为寿光蔬菜早期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之后,他辗转去几处公社任职,我依旧在两办工作,但我们经常联系,互相关照,互勉互励,一直多年。 守福同志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步入县(市)级领导岗位,并在多个单位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在每个岗位他都能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结合寿光特点,提出切合实际的指导规划,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为寿光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1992至1993年在陕西延安地区甘泉县挂职副县长期间,积极帮助大力引导发展蔬菜大棚,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 几年前,守福同志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仍然发挥余热。我们住一幢楼,是好邻居。经常坐在一起,拉拉呱儿,特别是喜好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寿北开发那些岁月中的人和事。每当聊起王伯祥书记带领全县人民如火如荼地连年抗旱、蛙池养虾、开荒晒盐,他能一直说上几个小时。守福平日喜欢看书、看报、看电视,这一点我们很相似。从前年开始,我们见面少了,但隔三差五就会打个电话,发个信息问候一下。一天下午,他打电话对我说,老兄,向您推荐中央台每天下午5点15一个《远方的家》栏目,太好看了,我每期必看,不出家门就知天下事,就看遍祖国的大好河山。自此,我对这个节目也上了瘾。作为回敬,我也向他推荐了北京卫视“养生堂”节目。守福虽无高学历,但才思敏捷,文笔清秀。4年前,在滨海工作的王深鹏弟弟孩子结婚喜宴要我推荐一个致辞的人,我说,让王守福做吧。在场的人面面相觑,都说他没做过。找到守福他本人也打怵。我说,你肯定行。结果那场在晨鸣国际酒店的致辞,成为寿光婚宴史上最精彩的一幕。之后,一发不可收,在寿光多家婚宴喜庆场合,都留下了他谈吐自如,诙谐幽默又不落俗套的祝福和爽朗的笑声。 往事历历在目,但天不假年,病魔不留情。他刚刚退下来,为党的工作交了满意的答卷,在小家为子为夫(父)的责任还没尽完,就匆匆走了。 愿守福一路走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