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寿光农业“再出发” |
——写在第十六届寿光菜博会开幕之际 |
|
□王朋 张永升 刘瑞全 沿潍高路西行,甫入寿光,寿光蔬菜高科技示范园铺陈眼前,作为第十六届菜博会的主展区,几天之后的热闹与繁忙景象似乎正在预演。毗邻示范园的是寿光蔬菜大厦,中国(寿光)蔬菜种业科技创新孵化器已在此安家落户,而不远处的国家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也正如火如荼……俯仰之间,寿光正瞄准产业最高端,一路涉水攀岩,谱写着“农业再出发”的如醴新曲。 作为全国的“菜篮子”,对蔬菜生产环境的改造和提升,寿光从未放松。为改良蔬菜生长环境,寿光深入实施了“沃土工程”,全面推广生物防治、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从2014年到2020年,每年投入800万元,年推广使用生物菌肥25000吨,改良土壤5万亩。为转变“洋种子独大”的种业环境,寿光培育壮大种子种苗企业,投资5亿元组建蔬菜种业集团,抢占种业制高点。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蔬菜种业发展的意见》,对蔬菜种子企业在基础建设、资金、以及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目前,这个市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达12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蔬菜新品种达41个。为强化监管环境、握紧质量安全这条“生命线”,寿光建立起市镇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体系,全面加强检测监管。实施农业投入品登记备案准入制度,目前已对5000多种农药、2200多种肥料产品进行了登记备案,对备案外的产品进行了全面清理。 着眼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寿光以园区、合作社等多种模式为引领,加快农业经营主体转变,提高集约化水平。全域内,依托羊青路、羊田路、大沂路规划建设了“三条生态农业走廊”,引导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高端设施项目和规模园区。通过137个封闭式蔬菜园区、262家蔬菜龙头企业和700多家蔬菜专业合作社的辐射带动,全市80%以上的菜农进入产业化经营体系。加强品牌引领,出台品牌奖励办法,让打造优质品牌农产品成为潮流。目前,寿光市“三品一标”农产品数量位列全省第一,其中“三品”农产品达到552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达16个。建立农企联结机制,引导农民以生产要素及承包、入股等形式与企业合作,并通过合同、订单、合作或利润返还等方式,构建完善了农民与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型利益连接机制,有效地带动了农民职工化发展。 向蔬菜产业链的多领域拓展,寿光正在实现着从种菜、卖菜的“传统生产”向输出农业综合服务的“产业服务”转型。通过强化国际合作,积极促成了中荷共建示范园项目落地,并与荷兰绿港国际等达成了合作协议,引进先进种子、技术,实现“洋为我用”。依托科技创新引领,与中国农科院等46家科研单位和院校合作,先后推广沼气综合利用、臭氧抑菌等300多项新技术、1000多个新品种和30多种新模式,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创新销售模式,通过农超对接、冷链配送等,这个市80%的园区蔬菜以品牌形式进入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高端市场,发挥电商与物流企业的优势,探索电子商务等新型销售模式。注重农业生态开发,借助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建设,实现了水稻、芥菜、油葵、高粱等作物在盐碱地上开花结果,农业正用一种别样姿态释放出“生态”效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