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一块自然天成与人文造化完美结合的宝地。近年来,青州市全力打响“文化青州”品牌,着力提升文化核心竞争力,将文化建设列为“一把手”工程,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不断壮大文化产业,以文化助推旅游升级,用文化促进社会和谐。 古城建设催生文化新活力 青州一直坚持“古、青”特色,把古城的文化元素融入到各类建筑物中,打造出了“白墙灰瓦、绿树青石、古朴典雅、彰显文化”的城市风格。 修旧如旧,古城改造传承历史文脉。按照保护优先,规划先行的原则,邀请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先后编制了《青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青州市古城保护与修复总体规划》。根据规划,在主城区划定了总面积为12平方公里的古城保护风貌控制区,其中包括核心区5.8平方公里、过渡协调区6.2平方公里,并明确规定,在古城保护风貌控制区内,任何人不准对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进行破坏,对传统民居和标志性建筑物进行全面保护,对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重点保护。在核心区内,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循序渐进地对古城进行修复,建设明清传统建筑,高度原则上不超过3层。 文化传承,对历史进行深入挖掘。组织本地有关专家学者先后五次赴平遥、大同、台儿庄等地进行全面考察,深入青州古城区域大街小巷,对现存古建筑、历史名人故居、传统民居、街巷、古衙、老字号等进行现场调研和深入挖掘,并对老青州府范围内的民风民俗、小吃、风土人情等进行考察。同时,组织开展对古院落、古遗址进行专题调研,了解其现状及渊源,积极做好各类文物的收集工作。目前,全市共征集各类历史文化资料200万字,各类影像资料300多件,实物资料400多件,并对部分湮灭无存的历史建筑和遗迹进行了文化解读,编辑出版了《青州古城》一书,让一个个鲜活的历史故事得以重现。 同时,该市先后投资近10亿元,完成古城区大型企业整体搬迁、南阳河综合治理、荷花湾提升改造、衡王府石坊修缮、偶园历史文化街区基础设施建设等名城保护重点工程和云门山森林景观工程,改善了古城生态环境,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以宋城、南阳河、万年桥、北门街、偶园街、东门街为穿插的“古城游”持续升温,成为撬动该市旅游产业的新支点。 千场大戏免费看 “我特别喜欢看戏,以前看个戏还要跑大老远,特别是现在上了年纪,腿脚不灵便了,想看戏也看不了。现在好了,戏都演到俺家门口来了,拿个小板凳出来就能看。”青州市弥河镇的刘福仁大爷笑着说。 近年来,青州市积极创新文化惠民方式,坚持“政府买单,百姓看戏”,不断推动各类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实现文化惠民全覆盖。 政府花钱买演出,让千场大戏进农村。市财政每年拿出500万元,支持艺术剧团进社区、进村庄。开创“政府买单,百姓受益”非遗惠民新模式,通过政府买服务的方式,设立专门场所展演和传承非遗传统文化,该模式获首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在古城设立非遗文化展示一条街,组织100多位艺人,安排40多个项目,为游客免费表演,并传授各种技艺。先后组织非遗项目传承人参加了潍坊、济南举办的文化遗产日展览,并在东夷文化广场、范公亭公园、云门山风景区等公共场所和城市社区,定期举行艺术表演和现场授艺。建设了山东省第一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出版了青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电视纪录片和图文集。目前,该市现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1项,省级非遗保护项目9项,潍坊市级非遗保护项目29项。 为给文化惠民工程打造良好载体,该市还全面加大投入力度,建立起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镇、街道文化站(中心)建设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等五大文化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强基础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15—20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同时,还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投入为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机制。目前,全市已高标准建成农村文化大院957个,农家书屋975个,覆盖率达到100%。 同时,全力推动产业发展,着力提升文化核心竞争力。把文化产业作为经济转型科学发展的最大潜力和强大引擎,将云门山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海岱惟青影视文化产业区、中国(青州)书画艺术城等三个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列入全市“转调创”重点项目,加强协调调度和跟踪服务。其中,云门山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中国(青州)书画艺术城被评为山东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云门山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创建成为潍坊市首家省级旅游度假区,中国(青州)书画艺术城成为县市唯一被列入的潍坊市城市开发重点项目。 城乡文化让群众唱主角 青州市坚持将繁荣群众文化生活摆在重要位置,充分发挥政府的引领和服务作用,在不断加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同时运用市场运作方式,积极对接社会资源,激发企业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有效带动了全市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 注重平台打造,广泛开展多样群众性文化活动。改造提升宋城大舞台、东夷文化广场等平台,打造“我要上花博”、新春文化节等“十大文化品牌”,开展“十大歌星”、“十大票友”等草根明星评选活动,做到“天天有活动、月月有亮点、常年不断线”。同时,积极依靠多种方式把群众喜闻乐见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进行广泛推广,通过东夷文化艺术节、民间文化艺术节、全民读书节、庄户剧团比赛等一个个精彩的群众文化品牌,实现群众文化活动遍布全年。 为破解文化活动财政投入不足的难题,积极运用市场化运作方式,根据全市产业特色和不同企业宣传需求,组织举办孝德文化系列活动、“花都大舞台·我秀我风采”文化广场表演秀、家庭文化艺术节等一系列文化活动,鼓励企业通过赞助、冠名、自办等方式与文化部门、艺术团体展开合作,多渠道为企业宣传与群众文化活动牵线搭桥,达到了企业、群众、政府“三赢”的目的。 文化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也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热情,越来越多的群众从台下走到台上,由观众变成演员,为自己搭起了文化舞台。目前,全市已发展花都艺术团、京剧票友协会、夕阳红文艺演出队、谭坊家庭庄户剧团等民间文艺团体120个,每年各类文艺活动演出达4000余场,深受群众喜爱。此外,文化的参与带动了群众创作热情的高涨,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民间原创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 郑秀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