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内网外联动 线上线下融合 建设五大平台 产业同步推进 |
潍坊综合保税区发展模式全国推广 |
|
|
本报讯 (记者韩立新 通讯员李兆鑫 王磊)“潍坊保税区是海关总署和两区协会重点关注、全力支持的区域之一,在发展提速、转型升级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走在全国的一线和前列。全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要学习和推广潍坊的模式,把中国的保税区做得更好”。这是中国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协会会长甄朴在日前召开的全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创新发展大会上提出的评价和要求。 近年来,潍坊综合保税区以自贸区的思想和标准指导全区工作,大力实施网内与网外、网上与网下、国际与国内和四大产业“四个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呈现出了突破性的迅猛发展态势。从成立到现在,进出口额年均增速60%以上,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速40%以上,主要指标增幅连续3年在全国保税区中名列前茅。 实行直属体制,激活发展动力。为激发发展活力,更好地发挥功能政策作用,市委、市政府创新管理体制,单独设立了综合保税区党工委、管委会,直属市委、市政府领导,并赋予了市级经济管理权限。体制调整后,潍坊综合保税区发展活力明显增强,2011年实现了由加工区到保税区的转型升级,2012年推动了管理机构由正县级到副厅级的规格提升,近几年全区进出口额、财政收入、保税物流货值、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服务企业数量等主要指标连年大幅增长,经济社会呈现出了健康快速发展的大好局面,成为全市加快发展的重要亮点和增长极。 实行网内网外联动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全国保税区的发展实践证明,在大力推动网内发展同时,必须设立与之相关的网外配套区,走“网内网外一体化发展”的路子。2011年6月,市委、市政府调整扩大综合保税区管辖范围,确定综合保税区总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其中网内监管区5.17平方公里,网外配套区14.83平方公里。2013年6月,市委、市政府又决定在潍坊港附近规划15平方公里的保税区B区。这样,综合保税区分为两部分运营,形成了“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两区各自有服务重点,又相互补充、相互融合,使保税区的功能政策覆盖全市、辐射全省。 实行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增强发展动力。保税区把电子商务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在加快线下实体产业发展的同时,突出抓好线上电子商务发展,努力打造全市跨境电子商务总部。全力加快跨境电商测试,去年4月在全省率先启动了跨境电商申报,目前已获批业务测试。投资3000万元,启动了跨境邮件分拣中心和通关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加快跨境电商基础设施建设,开工了总投资6亿元12万平方米的电子商务大厦,努力打造线上交易、线下供应、物流配送、后台服务等于一体的网上交易中心。
强力推进招商,与京东集团达成了跨境电商和区域电商合作意向,正在洽谈引进阿里巴巴、易投易互联网金融产业园等一批电商企业,逐步形成电商企业集群。 突出五大平台建设,增强政策服务能力。抓虚拟口岸服务平台建设,利用口岸直通功能,把青岛机场和青岛港口功能后移到潍坊综合保税区,企业在家门口就能办理空运、海运业务,目前已有400多家企业来区开展业务,实现保税物流货值20亿美元;抓检验检疫服务平台建设,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实现了进口货物在保税区就地检验检疫;抓保税仓储物流服务平台建设,建设了20多万平方米的保税仓库和查验场站,为全市企业提供系列化进出口服务;抓研发检测维修平台建设,利用保税政策,吸引歌尔、潍柴、福田等全市重点企业来区设立研发中心,节约研发成本;抓联网监管服务平台建设,与海关共同探索监管模式创新,通过信息化方式,延伸国际物流产业链,让更多企业享受保税区优惠政策。 实行四大产业同步推进,增强发展实力。大力发展国际加工业。着眼高端,引进了总投资20亿元的歌尔电子产业园、总投资8亿元的圣和塑胶新材料、总投资6亿元的天津力神动力电池等30多个工业项目,打造高端制造项目的聚集区。大力发展国际物流业。立足区位优势,引进了总投资5亿元的澳大利亚棉花物流加工、总投资4亿元的中基集团国际物流等20多个国际物流项目。大力发展国际贸易业。建设了5万平方米长江以北最大的国际商品展示交易中心。依托潍坊农业、食品和文化产业优势,引进了总投资10亿元的国家级食品检测认证中心,以及韩国商品进口、泰国农副产品进出口等项目,努力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农副产品、食品和文化艺术品保税展示和交易平台。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业。规划了2000多亩的国际商务生活城,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国际金融、国际商务、教育医疗、生活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打造与国际接轨的高端商务生活区,既满足保税区商务配套需要,又为全市对外开放提供国际化配套环境。目前,潍坊综合保税区注册企业800多家,总投资300多亿元,初步形成了高端入区、周边配套、辐射带动、集聚发展的格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