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寿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突出职业教育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作用,在规划上优先安排、投入上优先保障、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实现了融合发展、互促共进,成为“品质寿光”建设的生力军。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孙伟把寿光市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联系点,多次到寿光调研指导。去年,寿光市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创建单位。 立足区域发展,优化学校布局 寿光市处于蓝黄“两区”的叠加位置和关键节点,是全省“两区”建设中重点开发的城市之一,这为寿光加快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国华寿光电厂、鲁清产业园、中鸿机械等一批高端高新项目、先进制造业项目先后落户寿光滨海(羊口)经济开发区,技术人才短缺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基于此,寿光市整合全市职业教育资源,在寿光滨海经济开发区建设了职教中心学校。寿光市委书记朱兰玺多次到市职教中心学校调研指导,解决学校发展中的资金、师资等问题。今年3月,寿光市委副书记、市长赵绪春带领财政、编办、发改、人社等部门到职教中心现场办公,研究解决二期工程建设资金、教师编制、兼职教师工资列入财政支付等问题,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为深度融入蓝黄“两区”开发,寿光市还投资6570万元建立了全国第一家针对国家蓝色经济战略建立的地方综合性科研机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工程研究院,建设了海洋精细化工研发中心、卤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心等十大产业技术研究中心,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撑。 立足市场需求,合理设置专业 多年来,寿光市始终坚持专业“跟着产业走”、“围着市场转”的办学理念,结合寿光八大产业发展情况,重点设置了数控、汽修、化工、现代农艺等14个专业,基本满足寿光当地产业发展需求。 寿光是中国蔬菜之乡,常年交易蔬菜品种200多个,年实现销售额100亿元。潍坊科技学院立足提升寿光农业特色优势,设立了蔬菜园艺这一省级特色专业,先后引进了17名博士,该专业试验教学中心被确定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年培养蔬菜专业学生200多人。依托职教中心学校成立了寿光市社区学院,大力开展“阳光工程”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目前,寿光市年培训在职职工5万人次以上,培训农村劳动力15万人次以上,全市有10万多农民获得了“绿色证书”,2.4万名农民获得了“农民技术员”资格,180名农民成为“农民科技专家”,寿光市成为国家第一批“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2014年5月,成功承办了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交流推进会。 立足企业需求,推进校企合作 为增强培养人才的针对性,寿光市实行“订单培养”,做到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根据企业多样化需求,寿光市采取冠名班等办学模式,先后与海尔集团、海信集团、联想集团等40多家大中型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每年定向培养学生1000多人。联盟集团与潍坊科技学院联合开办“联盟班”,每期招收学生300多人,学生在学校就能学到企业的工艺流程和技术要点,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补助1200元以上,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月起步工资2000元。“订单培养”实现学生与就业岗位“零距离”接触,入学有工作,毕业即就业,有效实现了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实践同步,既提高了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又保证了人才的适用性,实现了双方共赢。 寿光市充分发挥院校的人才优势,强化校企联合,出台校企合作优惠政策,鼓励学校和企业之间采取股份制等多种合作形式,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了校企共赢。通过招商引资、入股合作等方式,依托专业办产业,先后成立了寿光宇丰农业开发公司、宇盛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等6家专业公司,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了一个专业对应一个企业的办学局面,初步形成了以校办企业为主、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习基地建设局面。 国家“蓝黄”两区发展战略和潍坊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实施,为寿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寿光市将以此为契机,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寿光市职业教育在高起点上实现新突破,再创新业绩。 李玉明 (作者系寿光市教育局局长、党委书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