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瓷之美,是中国人与生俱来能感知的亲近。这种用泥土加工成的奇物,默默地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奉献了几千年。 我们用了太多的时间研究了她的美,我们细心收藏,小心呵护,但也许从未认真想过她是怎样来到我们身边。但愿借这篇文章,能带你重温古陶瓷的美好。 选土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的是,陶和瓷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他们的选材和烧制的温度是不同的。与陶器所选用的一般粘土不同的是,烧制瓷器需要的是针对性材料,瓷土一般使用的是粉碎瓷石所得之土或人工配制成的制瓷原料,由高岭土、石英、长石等组成。高岭土是一种以高岭石为主要成分的黏土,因发现于江西景德镇的高岭村而得名,因其可塑性差、熔点高,所以单纯用高岭土是不能制成瓷器的,须掺入其他原料。 练泥 从矿区采取瓷石或瓷土,经水碓舂细、淘洗,除去杂质,沉淀后制成砖状的泥块。然后再用水调和泥块,去掉渣质,反复翻扑或敲打踏练,把泥团中的空气挤压出来,使泥中的水分均匀、组织细密,以改善胎泥的成形性能。 拉坯 拉坯——圆器——琢器——泥条筑成法——捏塑法——雕镶成型法——模制——陶范——旋坯——慢轮修坯——脱胎——挖足——削足。 修坯 对已干燥(或半干)的坯体,进行外形的修平、磨光、挖底、钻眼等精修工作。分干修和湿修两种。前者因干燥后的坯体含水分低,修坯时不易变形,但粉尘较大。后者坯体水分含量较高,修坯时粉尘较小,但掌握不好,坯体容易变形。 晒坯 将加工成形的坯体摆放在木架上晾干。 装饰 划花——刻花——刻填花——印花——剔花——珍珠地划花——贴花——剪纸贴花——堆塑——锥拱——镂空——玲珑——彩绘——点彩——分水 施釉 施釉——蘸釉——荡釉——浇釉——刷釉——吹釉——洒釉——轮釉——玳瑁斑——兔毫斑——油滴斑——鹧鸪斑 烧窑 是陶瓷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焙烧时,陶瓷的胎、釉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使陶瓷获得所需要的强度、光泽和其他性能。陶器烧制的温度一般为:800—1100度,而瓷器则需要1200度以上。 彩绘 釉上彩如五彩、粉彩等,是在已烧成瓷的釉面上描绘纹样、填彩,再入红炉以低温烧烘,温度约700—800度。 烧窑前即在坯体素胎上绘画,如青花、釉里红等,则称为釉下彩,其特点是彩在高温釉下,永不褪色。 瓷器的彩绘与一般绘画不同。因为画工在坯体素胎上施釉和作画时所见的颜料色,在经过高温烧制和烘烤后会发生很大变化。看到一件件颜色暗淡、貌不惊人的半成品,经过炉火的烧炼竟会呈现出如此绚丽夺目的色彩,这本身是奇妙的;而与此同时也便可以得知,为瓷器作画是需要怎样的特殊经验和想象力了。 纪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