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潍坊周末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国内国际
 
标题导航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学习书法
2015年07月3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习书法



  王树华

  编者按 近年来,书法热渐成社会风尚,书法进课堂国家已有明确要求,尤其暑假到来,许多家长和孩子纷纷报班学习书法。为便于大家了解和掌握必要的书法知识,走向正确学习之路,本报特转载6月12日大众日报《学习书法》一文,以飨读者。
  所谓书法,就是书写汉字的规范与法度。作为书法的载体——汉字,是华夏文明的原始基因,是中国文化的根。她起源于物象,“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日月山水、花鸟鱼虫,象形会意而形成。似乎只要掌握一些汉字的结构,懂点执笔运笔的方法,写的字就成为书法了。其实不然,书法不仅讲究笔法、字法和章法,更必须有气质、韵致和特色。真正意义上的书法,是几千年来,人们在书写过程中,逐步将审美意识融入汉字之中,让每个字都集中体现出艺术的美学特征:横平竖直,点画呼应,上下包容,左右礼让,中正平和。并自觉地将感情色彩、时代风尚、精神气象和人格魅力纳入其中,达到一种圆满境界。
  (一)学书须有师。如何学习书法,历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传世书论既有《笔法》、《笔势》、《笔意》,又有《书谱》、《书诀》、《书断》,还有《雅言》、《艺概》、《语石》……林林总总、洋洋大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面确有真知灼见,但也有故弄玄虚,并且有误人子弟。如此浩繁的书法理论,一般人一生是读不完的,更不用说去甄别对错了。如果找一位专门研究这方面学问的名师予以点拨,我们便可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掌握真理。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学习,必然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其一。
  其二,仔细研究历代书法名家的成长历程,凡有成就、历史留名者,无一不是通过家传或师承取得成功的。尤其是与书写有关的工具、材料、书体多种多样,更让人无从下手。像书写的载体有甲骨、铜器、碑石、木椟、竹简、缣帛、纸等;用具有刀凿、蓖笔、木笔、毛笔等;书体有篆、隶、楷、行、草等。载体、用具、书体相互关联,彼此牵制,其中的细节问题更是纷繁复杂。谁先谁后?如何替代?怎样演变?有些古人没弄明白,今人也说不清楚,想研究透、运用好实非易事。如果没有专家指导,是根本不可能的。为此笔者遍访名家,请教了许多专家教授才搞清楚。原来汉字传统书写顺序从上到下,是因为竹木的纹理走向是竖着的,顺着纹理运笔书写顺手方便;原来汉字从右向左写,是因为过去用左手执简、右手写字,防止写好的笔画被手遮住,更有利于找出各种笔画之间的组合关系;原来书写形成的游丝、牵丝、走势技巧,是因为有了扎实的基本功,熟能生巧,自然形成的,并非刻意为之。
  其三,当下书法的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书法的实用性开始被艺术性所取代,初学者应从何处入手,学界、书界乃至全社会,观点不同,意见不一。有人认为,应遵循以往那种从严谨的唐楷入手进行书法启蒙的学习方式,现在多数人持这一观点并一直实践着。也有人认为,应遵循字体演变的历史顺序,从篆书、隶书入手学习。还有人提出,应当遵循审美构成的艺术规律,建立一套由技法、空间、形态、对比、组合等概念组成的“书法基础训练体系”。到底孰是孰非,初学者难以辨别,唯一的方法是在专业老师指导下,去学去练去体悟,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笔者倒觉得,我们应当遵循传统,从晋唐楷书的经典法帖入手。这是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其它方式尚没有进入大规模实践,也没有得到普遍认可。
  学习书法有名师传承指导很重要,选对老师更重要。最好选一位从事教学工作的专业教师跟随学习,因为教师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师德修养,他们不藏私,能为学书者解疑释惑。否则,观念错误只能是以讹传讹,方法错误只能是重复错误,路子错误只能是南辕北辙。
  (二)学书当溯源。当今社会,科技日益发达,思想日趋多元,文化日臻繁荣。这无疑是社会进步、民族强盛的标志,但也同时给我们带来了难以适应、难以把握、难以定位的困惑和问题。就拿书法来说吧,一是碑帖众多,让人目不暇接;二是审美趋向迥异,让人无所适从;三是门派林立,让人眼花缭乱。因此,学好书法,必须明辨是非,增强定力,与时俱进,追古腾今。
  首先,必须弄明白书法的来龙去脉。中国书法,从仓颉造字以来,由书而至书法,历史悠久,丰富多彩,上下达几千年。这期间,无论是商、周的甲骨、金文(大篆),还是秦、汉的小篆、隶书,基本上是从象形进化到抽象笔画结构的过程,隶书出现时,字形的演化已经进入完成时期。生活应用上的需要,毛笔等书写工具的技术随之不断改良,纸张也得以发明和使用,书写的方便性快速提升。既然是快速,笔画就不可能像篆书那样垂直和水平,笔画的转折也不会那么圆润、均一、讲究,快速书写的线条不仅改变了篆、隶的线条,同时也改变了书写的技术和字形结构,一系列复杂的笔法才慢慢被发现,于是具有高明书写技术的“草行楷”便应运而生。魏晋时期,广大士人不再倾心仕途,而是“越名教而任自然”,才出现了以王羲之为代表的“魏晋书风”。王羲之是公认的最伟大的书法家,他的书法影响了后代至今,我们现在字形、风格就是王羲之那个时候形成的。唐代有唐代的使命,唐人在楷书和草书方面不让古人,直达巅峰。出现了以颜真卿、柳公权与张旭、怀素为代表的法度严谨的大书家、成为后人追摹的偶像。宋人承续了唐代文化余韵,在意态上自由发挥。以苏轼、黄庭坚为代表,不刻意讲究法度,而是以深厚的学养与才气入书,形成了我们常说的尚意书风。元明清也出现了许多书法家,像赵孟頫、鲜于枢、文征明、祝允明、董其昌等,他们更多的是学习、继承、综合前人法度,功力深厚,技术娴熟,点画到位,流利美观。若把中国书法史比作一条历史长河,王羲之、颜真卿这些经典书家及其作品相当于这条河流的源头,后世无论哪个朝代都无法绕开这些经典,只是在传承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书写风格,形成了所处时代的审美风尚,即所谓“流”。学习“流”永远难以超越“流”,而欲取法乎上,还必须回到“源”中去寻找智慧。
  其次,必须搞清楚如何欣赏书法。国人的审美观历来受以孔子的“中庸之道”和庄子的“自然观”两大思想体系为轴心的传统哲学思想影响,要求各种对立的因素和谐地统一起来,不偏不倚,形成一个和谐整体。这种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对中国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的书法,也不例外。她的笔意和风格,她的临摹和创新,无不充满着辩证法。书法之美,各个朝代着意不一,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晋人用韵、唐人用法、宋人用意、明人用势。但无论哪朝哪代,都要求字体结构之美必须符合对立统一的法则,既求平正、匀称、协调、和谐,也求欹正相错、疏密得宜、浓淡相间、枯涩得当。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再去欣赏和判定书法作品的好坏,其实已经很简单。在浅层次上,重点是看笔法、字法、章法。观赏者可先从整幅字的章法是否妥帖贯通去看,是否让人第一时间感到顺眼舒服,接着观察每个字的结构是否有姿态,点画是否精到,然后再看整幅字的精神气韵和谐与否?在深层次上鉴赏,主要透过作品的风格来考察书者的禀赋、功力、气质和人品,分出高低和品级。有的作品一眼看去,浓艳华丽,冲击力很强,但细看则索然无味,不耐看。有的则乍看平谈无奇,质朴无华,但慢慢欣赏则愈看愈有味道。
  再是,必须掌握书写的技术与技巧。即执笔、运笔,姿势、方式,点画、线条,眼力、手力等,这些都要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和高超熟练的技巧。正所谓:学画十年可以看看,学书十年不敢见见。可见书法之深奥,并非一日之功。就拿用笔来说吧,用笔以中锋沉着为根本,一笔一字运笔都有起止,有缓急,有映带,有回环,有转折,有虚实,有偏正,有藏锋露锋。中锋取其圆,也可偶尔偏锋取其势。沉着取其稳,稳则不轻浮;圆润不露锋,露则不持重。用笔不能肥,肥则形浊;但也不可太瘦,瘦则形枯。因此,不论何种书体,那些连起码的写字法则都做不到、连起码的基本功都不具备的作品,根本谈不上书法。
  (三)学书贵有“字外功”。书法作为一门艺术,除了与其它艺术门类有着必不可少的技术技巧外,还是一种以心导手的心理活动过程的记录与呈现,不仅传达着书者的才情气质、人品修为,也承载着文化传统和时代的精神气象。因此,要想成为书法艺术的胜手,就必须具有高尚的人品修为、深厚的国学修养和渊博的人文学科知识,即所谓的“字外功”。
  自古书以人贵。这里所说的贵,主要指书者的人品修为、道德人格。纵观中国历史,凡书法传世者,均以人品、道德传世,而书艺、才情次之。品高者,其作品自有一种清雅刚正之气,阿谀逢迎者,难免侧媚之态,俗不可耐。远者,如“宋四家”,苏黄米蔡,苏轼居其首,重要的是其为官之道、为人之道多受民众追捧,因喜欢他的“人”而更喜欢他的“书”。而蔡京官至宰相,就书而言,“京(蔡京)胜于襄(蔡襄)”,但仍被从“宋四家”中剔除,原因是其名列“六贼”之首,为世人所不齿。近者,如毛泽东,其书虽“草”,其人却“楷”,一代伟人,万民敬仰,“民本”思想使然。代书孙中山先生遗嘱的卖国贼汪精卫,却鲜有以其书法为“墨宝”者。总之,一句话:欲学书,先做人。今日中国正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生逢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就应当有仁义、有涵养、有操守、有容量、有坦诚、有担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一个大写的书者。
  历来讲究以学养书。中国书法的生成和发展,自始至终生长于文人之中,依靠国学或者说传统学问来浸润和滋养,才拥有了那份具有高尚意趣的文人气。历史上被称为书法家的人,实际上都不是以书法为职业或以书法为追求,却均为一代大家。王羲之《兰亭序》,书于意气满怀、兴味酣畅之时,为一即兴手稿;颜真卿《祭侄文稿》,书于满腔悲愤、声泪俱下之时,为一篇悼文;苏轼《黄州寒食诗帖》,书于人生失意凄苦、生死难测之时,为一自书诗文。却被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成了书法史上的盖世华章,令人难以望其项背,原因何在?答案很清楚:深厚学养,高尚人格,以精神相应者也。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既不通文字,也没有文化,“胸无点墨”,却天天写书法,寿庆和挽联一个表情,实在让人看不过眼,只能算用毛笔写字罢了。而许多教授、学者并没有练过多少书法,随意书之,却天生温文、隽永秀美,带有“书卷气”。岂不知,没有深厚学养,无论如何勤苦用功,也无法获得书法那“文人之性质”、“文人之趣味”、“文人之精神”的高贵品质。因此,必须倾毕生心力沉潜为学,韬光养晦,方能在书法道路上走得更远。
  应当有正确的学书追求。学习书法好处很多,目标不同。过去被视为精英文化,用以自娱,现在已成为书法艺术,面向大众。概括来讲,学习书法一可以修心养性,二可以健身强体,三可以增加学养,四可以砥砺品格,五可以传播艺术,六可以传道授业,七可以博取功名……有什么样的追求,就有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对此,我们应当有君子追求,大气量、大志向、大格局,努力学习,扎实用功,刻苦磨练,重温书法的本意,成为一个引书法艺术为知己的学书之人。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