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特别关注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特别关注
 
标题导航
怎么看我国经济上半年增长7%
2015年08月0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怎么看我国经济上半年增长7%




  今年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公布后,各界对GDP增长7%的分析很多。到底应怎么评价7%这样一个增长速度?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东琪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不要孤立看这个7%,而要在系统分析数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及其变化基础上,既纵比又横比,既看其“形”又见其“势”,深刻理解7%的内涵支撑和持续性,准确把握我国经济新常态发展的态势、走势和趋势。
  “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7%,既有科学的内涵支撑,又具有未来可持续性,对国内和世界经济周期性复苏和中长期可持续增长具有深刻影响和意义。”陈东琪说。
 7% 是一个中高速的增长
  今年一、二季度GDP增速都是7%,以“缓中趋稳”的方式初步遏制住了经济持续下行态势。
  陈东琪认为,在发达国家宏观政策和经济增长明显分化、新兴经济体几乎同步减速、国内外经济共同转型、世界市场需求低迷的大环境下,我国经济实现7%的增长确实来之不易。
  “这个来之不易的增速,从国内、国际两个纬度看,都属于中高速增长。”陈东琪说。
  从国内看,7%的增速虽然与前36年年均10%的“高速”相比下降了3个百分点,但实现一个百分点增速的经济内涵容量要比以往大得多。在4000亿元或40000亿元体量规模的基础上增长10%无疑属于高速,而在超过650000亿元规模的基础上增长7%至少不能算是低速。
  从国际看,7%增速虽然略逊于印度的增速,但是远超其他主要经济体的增速。如果按7%测算,今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是最高的,其对世界的“中高”意义和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7% 是一个有支撑力的增长
  陈东琪说,今年上半年按季度统计的GDP增长是一条直线,但按月度统计的主要经济指标大部分表现为温和的“V”型曲线,显示主要经济活动自4、5月以来开始回稳向好。
  从供给看,占GDP比重近90%的工业和服务业止跌回稳,必然推动总体经济止跌回稳,经济在二季度回稳而不是继续下行是有产业支撑的。
  从需求看,上半年实际消费增长10.4%,虽然比去年增速放缓0.4个百分点,但4、5、6月同比分别增长10%、10.1%、10.6%,6月增速比3月高0.4个百分点。相对而言投资和出口是今年需求增长的短板,但这两个指标二季度也出现了回稳迹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二季度和一季度持平,而出口增速虽然上半年仅为1%,但4至6月出现负转正。
  从区域看,占全国GDP比重大、转型早的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上半年经济增长快于全国水平,GDP排名前五位的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的经济增速二季度快于一季度。
 7% 是一个质量更高的增长
  陈东琪认为,上半年中国经济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更高的质量。
  首先是结构更优,档次更高。“生产和消费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推动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转变加快,进而推动生产、产业结构以及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加快。”陈东琪说。
  从产业结构看,结构转型升级延续了近几年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趋势。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的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0.5个百分点,由此带动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提高2.1个百分点。陈东琪表示,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向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转变,符合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变的正确方向。
  其次是效益更好,民生更实。“之所以说7%是一个质量更高的增长,是因为它实实在在改善了民生,增进了人民福利。”陈东琪说。
  从数据看,一是增加了就业,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71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1.8%;二是增加了收入,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7.6%,比经济增速高0.6个百分点;三是增加了消费,是一种扩大消费的惠民型增长。
 7% 是一个可持续的增长
  “7%既是上半年的宏观业绩,也是一个可持续性的增长速度。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大,改革开放、创新创业、转型升级和宏观政策不断带来新活力,增加新动力,释放新能量,拓展新空间,促进新增长。”陈东琪说。
  他认为,上半年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释放出改革开放红利,极大地激发了企业和投资者的积极性,增添了市场活力,为实现7%左右的增长目标提供了持续性源泉。
  陈东琪还指出,新市场主体大多从事金融、健康、信息、旅游等服务业,市场创新意识和技术创新能力都很强,这为宏观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巨大的微观动力。
  “只要我们创新调控方式,完善调控手段,就有信心有能力为今年下半年和明年的经济在稳增长上再鼓一把劲,在促改革调结构上再加一把力,巩固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的势头。”陈东琪说。
 ■ 延伸阅读
  农民工数量增速“四连滑”发出的警报
  人社部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我国农村在外务工人数仅同比增长1%,农民工不再是取之不尽的劳动力“蓄水池”,人力成本上升趋势不可逆转。从2010年起,我国农民工的增速已连续4年出现下滑。
  如果对近年来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有所了解,就不会对这一数据感到意外。一来,从2010年开始,农民工的增速已连续4年出现下滑,今年上半年农民工增速同比增长仅1%,不过是既有趋势的延续和加深;二来,今年初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显示,2014年16至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比上年末减少371万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连续第三年出现绝对数量下降。
  因此,农民工增速的下滑其实是一种必须接受的事实。劳动力人口绝对数量持续减少,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民工数量出现增速下滑,是一种必然。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一部分农民工在城市安家落户,特别是在社会整体受教育水平提升的背景下,青年农民工的减少也将令农民工数量的增加趋缓。可以预见的是,农民工增速下降在未来还将持续并加剧。
  农民工数量的变化,本质上是我国人口红利式微的一个缩影,其带来的挑战不容忽视。众所周知,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驱动,主要靠“世界工厂”来维持,而支撑这一发展模式的重要优势就在于数量众多且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农民工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换言之,农民工数量增势递减,首先将对这一经济驱动力产生消极影响。事实上,数年前就开始显现的民工荒,已经证明了这种影响的存在。有数据显示,近年来珠三角外省农民工年均减少30万人。
  另一方面,随着青年农民工的减少,农民工的高龄化已经成为必须直面的问题。统计显示,截至去年,40岁以下农民工所占比重已由2010年的65.9%下降到56.5%,降幅近10%;而50岁以上农民工比重则由2010年的12.9%上升至17.1%,增长了4.2%。那么,这批高龄化农民工的养老问题该如何解决?农民工高龄化将对经济生产造成怎样的具体影响?农民工高龄化与产业升级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又该如何破解?这些都亟待评估并做出及时应对。
  当然,人口红利消失所带来的挑战的另一面也意味着机遇——低成本人力资源优势不再,将不可避免地倒逼企业进行创新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对于企业来讲,提前预见这一趋势,并做出相应的转型升级,才能更主动规避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在整个国家层面,则要加大对产业升级和创新的引导与支持力度,以尽快减少产业转换之间的过渡。
  另一种“机遇”还在于,随着农民工数量增速下滑,劳动力减少,人口红利的好处将更深刻地被社会各方所认识。过去那种把人口简单视为负担和洪水猛兽的看法,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修正,这一观念变迁,或将为人口生育政策的调整提供更多动力。
  农民工增速的趋缓,不应该只被视为是某一劳动力群体的结构变化,而更应该被视为是人口红利消失的一种具体表现和开始。可以预期,在接下来不会短的一段时间内,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将承受这一发展趋势所带来的现实影响。而影响是大是小,是挑战多于机遇还是压力大于机会,关键取决于相关改革和应对的力度与科学性。
 ■ 评论
保持战略定力 加速转型升级
  中国经济又到了盘点上半年、部署下半年的“中场时刻”。既要保持战略定力,持之以恒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又要树立危机应对和风险管控意识,及时发现和果断处理可能发生的各类矛盾和风险。这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科学把握定与变、稳与进的辩证关系,努力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原则。
  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符合预期,主要指标有所回升,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发展活力得到增强,经济运行总体是好的,但也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尤其需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
  保持战略定力,定在哪里?定在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上。稳,就是宏观政策要“稳”字当头,不搞强刺激;发展局面要基本平稳,守住风险底线。进,不是追求高增长,而是追求提质增效,追求结构优化。
  定力是一种洞察力,来自对形势的科学判断。经济增速回落,有外部需求收缩、内部“三期叠加”多种矛盾聚合的因素,也有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因素。我们不必纠结于GDP的数字起落,而应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定力是一种意志力,来自对发展的长远考虑。搞强刺激、踩大油门,只会让经济在短期内“兴奋”,缺乏持久活力,还可能留下产能过剩、债务风险积聚等“后遗症”,损害的是转方式、调结构等中长期发展战略。
  定力也是一种自信力,来自对经济基本面的深刻认识。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不小,但并未出现也不可能出现断崖式滑落,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改变。
  保持定力就要排除干扰、攻坚克难,坚持转型升级不动摇。转方式、调结构是新常态更本质的特征。结构调整等不得、熬不起,必须有长远眼光,有久久为功的耐力,不为速度的一时波动而改变初衷、目标和方向。
  定力不等于固步自封。要因时而变,随事而制,及时预调微调,高度重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高度重视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把困难和挑战估计得充分一些,把防范措施做得周密一些,促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综合平衡。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就一定能实现全年发展预期目标,为“十二五”圆满收官、“十三五”顺利开局奠定良好基础。
 ■ 链接
数省居民收入 跑输当地GDP
  据初步统计,上半年我国28个省(区、市)的地区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快于一季度,近一半达到或超过年初预期目标。但是,在12个公布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的省(区、市)中,北京、广东、福建、海南、广西的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速跑输给了当地的GDP,这其中4个是位于东部沿海地区。
  有分析认为,东部地区部分省份收入增长减速,可能与其经济结构在全国率先调整有关。但是,更多地还应该从二季度情况变化找原因。考虑到广东、福建等省位于我国东部,广西亦是我国与东盟贸易的主要省份之一,二季度贸易条件恶化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此外,考虑到多个省份的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低于全国,与GDP的比较情况有所背离,上半年居民收入放缓很可能并不是这几个省份独有的现象。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经济形势是收入增加的“底盘”,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居民工资性收入必然会减少,财产性收入增速也会放慢。
  苏海南认为,居民收入增长慢于GDP增速至少有三方面原因。首先,工资性收入增长放慢。其次,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正在推进,职工开始需要交纳社会保险费,而在基本工资调整后,“一进一出”其实只是补足了社保缴费,使得职工当前的可支配收入减少。第三,与近期的资本市场波动也存在一定关系。
本版文图均据新华社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