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潍坊周末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国内国际
 
标题导航
抗日英雄刘旭东 “一门九英烈”
寻访先烈抗战印记
2015年08月0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寻访先烈抗战印记
  兵工厂旧址。记者刘名顺摄



  7月15日,在市委党史研究室、青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相关负责人带领下,记者来到青州市高柳镇,寻访英烈抗战印记。
探访刘旭东牺牲地——东朱鹿村
  青州市高柳镇东朱鹿村,立村已有千余年历史,沿着曲折的村中小路,随处可见古朴的老屋。在村委办公室,陈仁山、陈春亮等几位老人以及刘旭东的重孙刘新刚和两个双胞胎儿子早已等候多时。
  据青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樊光湘介绍,东朱鹿村一直是益北革命根据地的模范村。1928年,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建立了“中共益北特支”,这是党在青州地区成立最早的农村党支部。1938年5月,中共益都中心县委在这里成立,1938年6月,这里又建立了中共益都县委。当时全村200多户村民脱产抗日的多达144人。由此,东朱鹿村成了益北地区抗战的堡垒村和开展革命活动的中心,在当时有“小苏维埃”之称。当然,也成了日寇的“眼中钉”、“肉中刺”。
  回忆起1941年发生“东朱鹿”惨案,84岁的陈荣山老人激动地告诉记者,那天是1940年的农历腊八,正是他9岁生日,那天他正在推磨,忽然枪声大作,“鬼子进村了,俺娘赶紧摊煎饼,我就直接钻到地窝子藏起来”,原来,老百姓为防止鬼子找到洞口,故意在洞口上摊煎饼,迷惑鬼子。当时,陈荣山家里三间北屋是益北区的印刷厂,三名同志也立即下了地窝隐藏起来。估摸过了大半天,听到村子没动静了,陈荣山才从地窝里出来,目睹了刘旭东牺牲后的惨烈场景:刘旭东被挖掉双眼,倒在血泊中;村支部书记陈庆祥的母亲头中一枪,趴在牺牲的儿子身上;整个十字路口被鲜血染红……
  今年67岁的原朱良镇文化站站长陈春亮告诉记者,他从1977年开始整理东朱鹿村革命历史情况,当时许多当事群众都健在,他对整个“东朱鹿”惨案情况了解得非常详细。他带领记者来到了刘旭东牺牲的村十字路口,这里堆满了巨大石块,长满了杂草,物是人非。“刘旭东牺牲得非常壮烈,被敌人挖掉双眼后,仍大骂鬼子汉奸,真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据陈春亮介绍,由于当时东朱鹿村群众基础好,是整个益北地区的革命活动中心,此处又有文艺宣传中心、宣传队、剧团等一系列文艺团队,经常演出抗战剧目;这里还设有一个印刷厂,自刻自印,虽仅有三台手动油墨印刷机,但支撑起了整个益北地区的抗日宣传材料印刷任务。
  益寿县委还在东朱鹿村建立了战时“兵工厂”。主要任务是修理枪支,制造大刀、长矛、手榴弹、地雷等武器。“抗战时期,我军的枪支弹药大都是从鬼子汉奸手里夺来的,有些枪支经常需要修理。随着部队的不断壮大,需要修理的枪支越来越多,于是设立了兵工厂。”陈春亮指着一处高大的青砖瓦房说,“兵工厂在战争时期承担了当时寿光八支队、临淄十支队、益都六大队的军火弹药供应,在当时的作用举足轻重。”
瞻仰烈士祠 缅怀先烈
  在刘新刚等人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位于段村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烈士祠。
  据镇宣传委员贾鸿飞介绍,段村烈士祠占地3000平方米,是潍坊市内规模最大的烈士祠。该祠原为唐朝铁塔寺,后被日寇毁坏。1945年秋,为缅怀益(都)寿(光)临(淄)广(饶)“四边”地区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由当时的益寿县人民政府筹资在段村修建烈士祠。2009年、2014年,高柳镇先后筹资120余万元对烈士祠进行了修缮整修。
  记者注意到,祠内保存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烈士英灵648位,其中包括刘旭东“一门九英烈”等英雄群体。同时展放着烈士们使用过的武器、遗物等,刘旭东使用过的煤油灯、毛笔、砚台等引人注目,“刘旭东当年就是用这枝毛笔撰写抗日文章、批示文件,宣传引领广大群众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可惜这些文章没有保存下来……”看守烈士祠的赵学福老人告诉记者。
  祠内一封写给刘旭东孙子刘保同的信引起了记者注意,这是时任益寿临广四边县抗日民主政府赵治安县长(1938年1月,经刘旭东介绍参加“益都农民抗日救亡团”)1977年写来的,主要介绍了刘旭东亲属们的英勇事迹。信中写道:“你祖父(刘旭东)被汉奸徐振中俘获杀害光荣牺牲了……你父亲(刘汉鼐)在一次日本鬼子对鲁中南抗日根据地大扫荡中牺牲的……你母亲(王秀英)是共产党员,为我们做情报工作……被汉奸发现被捕杀害的……我们大家对你姑母(刘花荣,刘旭东的女儿)都非常钦佩,因为她那时不过20岁……带着一个几岁的小侄子出嫁,并且抚养得很好,我们感到高兴……”“这封信的原件在我家中,父亲在世时常拿出来看,经常见他泪汪汪的。”刘新刚告诉记者。
继承先烈遗志 勿忘国耻
  抗日英雄刘旭东世世代代为人民所敬仰。据樊光湘介绍,刘旭东一家在近一个世纪中所形成的“爱国、气节、团结、奋斗、奉献”的光荣家风,也不断得到继承和发扬。刘旭东的重孙刘新刚今年45岁,精明干练,事业有成,原先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下岗后自己创业在青州经济开发区开办了一家工程机械厂,安置了十几名下岗工人。
  “先辈的英勇事迹一直激励着我。十几年前,企业效益不好,职工都下岗了,当时不想给政府添麻烦,我就带领十几名下岗工人创办了这家工程机械厂。”刘新刚说,每当刘旭东昔日的战友来到青州,当听到刘旭东有后人时,都来和他见面,并嘱咐他好好工作。前几年,刘新刚经济条件好些后,为刘旭东修了坟墓,立了墓碑,每到清明、过年时节,他都会带着两个孩子上坟,“不仅让下一代记住先辈的光荣事迹,还要激励后人不忘国耻,努力学习,使国家强大起来,那样才不会受人欺负。”
  近年来,当地政府也非常重视烈士墓地的保护工作,专门拨款修通公路。在刘旭东的墓地,刘新刚告诉记者,“经常有老战友及其后人来给老爷爷上坟,他们一般是默默祭奠完就走。大家没有忘记老爷爷的功绩!”
  记者刘名顺 通讯员高培忠 温桂鹏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