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扬法治之帆 促和谐发展 |
——安丘市做大做优县域司法行政工作纪实 |
|
□本报记者 刘伟 通讯员 刘强明 司法行政系统担负着法律服务、法律援助、人民调解、法治宣传、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等多项职能。近年来,安丘市司法局坚持以法治为引领,全面履行工作职能,不断提高服务大局的能力和水平,为“法治安丘”、“平安安丘”作出积极贡献。先后被授予“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先进集体”、“全省六五普法中期先进市”、“潍坊市司法行政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推进法律服务全覆盖 为了让群众享受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该局积极拓展法律服务领域,大力实施法律服务惠民工程,着力提高为民服务水平,取得良好成效。一是便民服务平台全覆盖。设立县级司法行政便民服务中心、司法所便民服务工作站、村居(社区)律师工作室,搭建起了市、镇(街)、村居(社区)三级司法行政便民服务平台,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今年以来,共解答群众咨询3550余人次,办理法律服务事项2700余项,调解矛盾纠纷1890件,开展法治宣传活动380余场。二是实施“法律顾问全覆盖”工程。推动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为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村居(社区)等担任法律顾问,为公共事务管理、重大项目建设等提供法律服务。截至目前,432个村居(社区)、370余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聘请了法律顾问,全市103个新型社区设立了“律师工作室”。今年以来,共办理各类法律服务事项4200余件。三是畅通法律援助渠道。在全市13处镇(街)依托司法所建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860个村(居)设立了法律援助信息员,在妇联、工会、残联、人社等部门设立了法律援助联系点,形成覆盖城乡的法律援助工作网络。近三年来,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734件,维护了群众合法权益。 打造普法宣传新平台 该局以全面推进“法治安丘”建设为目标,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载体,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加强普法阵地载体建设。规划建设了汶河广场和青云山广场两个大型法治文化广场,在报纸开设普法专栏、在广播电视开设《法治之窗》栏目,建立了安丘普法网站、手机短信普法平台和普法博客等普法宣传新载体,充分利用公交电视、广场、商场LED显示屏等现代传媒进行宣传,做到了“报刊有文、电台有声、荧屏有像”的宣传效果。二是开展“电影普法村村行”工程。制作了法治电影幻灯片和动画片,由电影公司逐村播放,同时成立了电影普法宣传队,免费为群众解答法律咨询。目前已播放2600场次,观影群众达50余万人次,解答群众咨询1500余人次。三是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成立安丘市普法宣讲团,建立了安丘市法治宣传人才库、法治文化人才库、法治教育人才库,依托重要节日节点开展普法宣传,营造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 建立纠纷解决新机制 针对新常态下矛盾纠纷的新特点,该局结合多年来人民调解工作实践,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一是建立公开听证机制。探索公开听证法化解矛盾纠纷机制,在农村社区建立了听证室、村居建立了拉呱室,将听证法化解矛盾纠纷的做法向基层延伸,并通过举办听证会,以案释法向群众普及法律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今年以来,全市已举办矛盾纠纷化解听证会670余场次。二是建立纠纷调解联动机制。深入推广“3+1+3”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机制,整合资源,与卫计委、交通、住建等部门合作,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作用,形成合力,在服务群众中解决问题。现在已建立医疗卫生、消费者权益保护、交通事故、劳动争议、住建、教育等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37个,配备调解员300余名。三是建立诉调对接机制。针对目前经济、民事类等案件增多的状况,充分发挥民间调解的优势,引入诉调对接机制,成立了调解中心,确认司法效力,使矛盾在案前得到化解,调解中心现有8名调解员,自成立以来已成功调解矛盾纠纷300多起。 强化社区矫正新举措 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督管理是司法行政机关的重要职能。近年来,该局认真落实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帮困扶助三项任务,社区服刑人员再犯罪率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一是严格日常监管,对不服从监管的社区服刑人员,按照《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严肃处理。利用手机定位系统全面掌握社区服刑人员的行踪,并做好动态分析,做到基本情况清、行动去向清、社会关系清。定期开展安全排查活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进一步提高了安全管理水平。二是落实教育矫正任务,推行社区服刑人员集中学习指纹考勤和社区公益服务卡制度,推动13处镇(街)建立了社区矫正公益劳动基地。三是开展以“送亲情、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法律,访社区服刑人员”为主要内容的“五送一访”活动,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就业、就学、医保、社保等困难,今年以来,集中走访社区服刑人员600余人次,为5名社区服刑人员办理低保,对45人进行了就业指导,解决了社区服刑人员后顾之忧,促进了他们顺利回归社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