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不能忘却的记忆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不能忘却的记忆
 
标题导航
战略反攻收复河山 抗战史诗永放光辉
2015年09月0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战略反攻收复河山 抗战史诗永放光辉
本报记者 尹莉莉
  1937年12月,寿光县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后,建立了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第八支队。1938年3月,第八支队与第七支队等部挺进胶东,开创了胶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新局面。(资料图片来源:《中共渤海区地方史》)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战,挺起中华民族坚强的“抗战脊梁”,成为全民抗战的中流砥柱。日本侵略者造成大量中国军民伤亡,无数家庭被毁灭,但中国人民并没有屈服,反而激发起更坚强的斗志,为民族尊严和自由浴血奋战。千千万万中华儿女聚集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的旗帜下,以崭新的精神风貌与民族自信投入到抗日战争中。
  1945年9月2日,嚣张多年的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人民和国际正义力量的打击下,不得不在战败投降书上签字。至此,中国人民浴血奋战8年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胜利结束。潍坊人民迎来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昨天的硝烟已经散去,但沉痛的历史不能遗忘,伟大的抗战精神必须代代相传。我们所有的纪念,为着历史与未来,也为一种精神——抗战精神。潍坊军民八年的浴血奋战,印证着浴血奋战、彪炳千秋的抗战精神。潍坊军民的八年抗战,用鲜血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抗日根据地的恢复与发展
  1943年至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捷报频传,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山东及整个华北战场也开始摆脱严重的困难局面。1943年下半年,山东抗战形势明显好转,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面积和八路军数量迅速回升,潍坊地区不仅原来的四块抗日根据地全部恢复,而且新开辟了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的诸日莒山区根据地、沂鲁山区根据地和诸胶边地区。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军民的对日作战,开始摆脱出战略相持阶段,过渡到战略反攻阶段。
  1943年7月初,国民党第51军、57军奉命由诸日莒山区和沂鲁山区撤往安徽省阜阳地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命令鲁中军区和滨海军区的主力部队向抢占上述两个地区的日伪军发动进攻战役,沉重打击了伪军吴化文、厉文礼、张步云等部;滨海军区主力一部越过莒(县)日(照)公路,粉碎日伪军的“扫荡”,全部控制了诸(城)日(照)地区。中旬,鲁中军区主力一部越过益(都)临(沂)公路,进入莒(县)沂(水)安(丘)边区,歼灭顽秦启荣部大部、伪厉文礼部一个团。8月初,经过与日伪军的争夺,控制了诸(城)日(照)莒(县)山区的重要阵地。
  到8月上旬,八路军控制了沂山区全部和鲁山区的一部,面积约2250平方公里,基本控制了诸(城)日(照)莒(县)山区和莒(县)诸(城)边、诸(城)胶(县)边地区,解放村庄300余个,恢复了鲁中、滨海两区的联系,并打通了滨海与胶东两区的联系,极大地改善了山东八路军对敌斗争的地位。
  从7月开始,八路军清河(渤海)军区部队及地方武装经过多次对敌作战,恢复了益寿临广四边根据地和清水泊根据地。8月,四边特务大队配合清河军区部队拔除敌人侵入四边根据地的大部分据点,到9月中旬,四边境内的20多处日伪据点全部被拔除,根据地基本恢复到日伪全面“蚕食”以前的规模。8月下旬,清东独立团和寿光县大队向驻守在牛头镇一带的日伪军连续发动了进攻,迫使日伪军撤离了牛头镇、台头、张家庄等据点,使以牛头镇为中心的清水泊抗日根据地得到恢复。
  昌潍根据地日益巩固、扩大。从7月下旬开始,清东军分区直属部队和昌潍独立营发动夏季攻势。9月,在昌邑县北部,昌邑县大队及当地民兵密切配合,主动向日伪军发动攻势,先后进行了郭疃截击战、南白塔伏击战、三教堂伏击战、龙池追击战、史家庄截击战等战斗,全歼伪军三个中队和盐警队,生俘日军龙达、青山、冈森等人,恢复了大片根据地,使青乡、徐家庄日伪据点陷入被八路军地方部队包围的境地。
  到1943年下半年,寿光、昌邑、寿潍、青州等县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战斗中进一步发展壮大,(诸城、安丘、临朐、高密等县也相继建立了从武工队、区中队到县大队、独立营、独立团等不同规模和不同建制的地方武装。)各根据地形成了从民兵到正规军的多层次抗日武装,经济建设、文化教育事业都有了很大发展,根据地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1943年,正当抗日根据地克服困难,恢复和发展之时,国民党顽固派再一次掀起了反共逆流。驻潍坊地区的国民党顽固派秦启荣、张天佐、王豫民、张景月等部,倚仗日伪势力,继续挑起事端,制造磨擦,与人民为敌,成为根据地人民抗日斗争的巨大障碍。八路军鲁中军区一团全歼了秦启荣部,清东军分区直属二连和昌邑县独立营组织了伏击包围战,给顽四纵队以重大杀伤。
  1944年以后,反顽斗争更趋激烈和复杂。国民党顽固派开始与日伪合流共同反共。寿光张景月部队屈从于日军的压力和诱惑,有的团甚至公开投靠日军。昌邑的“四纵队”司令王尚志在青岛交出部分兵力改编为“和平建国军”,并派兵到柳疃、新河等据点与日伪联防。面对新的形势,根据地军民积极主动,决心以斗争求团结,以斗争反投降,以斗争保卫和巩固抗日根据地。1945年7月、8月,渤海军区先后两次发动讨张战役,田柳庄解放,潍坊地区势力较强的最后一个顽军被打败。反顽斗争扫除了抗击日伪的障碍,为根据地军民对日大反攻创造了条件。
对日寇最后一战迎来终极胜利
  1944年和1945年,国际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抗日战争形势的变化,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一方面继续集中兵力打击日伪,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同时采用军事攻势与政治攻势相结合的方法,对日伪军发起局部反攻和全面反攻。在这种形势下,潍坊各地党政军民积极与八路军各部队配合,开始有计划地对日伪军发动攻势作战,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而斗争。
  根据地的各项建设取得成效,抗日力量增强。从1944年春开始,山东八路军不断对日伪军发动攻势作战,进行局部反攻。潍坊各地党政军民积极与八路军各部队配合,配合八路军各部向盘踞在潍坊地区的日伪势力发起局部反攻。3月,鲁中八路军部队发起讨伐吴化文战役,歼灭伪军7000多人,解放大片地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极大地改善了潍坊地区的斗争局面。1945年春鲁中部队又集中兵力对盘踞在安丘、昌乐一带的伪军厉文礼部和盘踞诸城的伪军张步云部发起进攻,歼灭日伪军7200余人。渤海军区、滨海军区、胶东军区也向潍坊地区的日伪军展开猛烈进攻,歼灭大量敌人。
  在八路军的军事打击和争取下,潍坊地区先后有寿光王道部、诸城张希贤部、安丘韩寿臣部3股伪军共5000多人反正,被分别编为八路军山东军区独立第一、第三、第四旅。同时,八路军还对一贯坚持反共立场的国民党顽军昌邑王豫民部、寿光张景月部、昌乐张天佐部进行了打击,迫使其龟缩到铁路沿线。1944年初到1945年夏的攻势作战中,山东八路军共歼灭日伪顽军12万人,解放县城18座,八路军发展到21万多人,民兵发展到50万人,抗日民主根据地面积扩大了一倍以上,由1943年底占津浦路以东地区的35%扩大到80%以上;胶济铁路以南的鲁中、滨海、鲁南三个区已完全连成一片;胶济路以北的渤海、胶东两个区也扩大了联系。
  潍坊军民还配合八路军部队连续作战,进行了许多零星的战役,使日伪军处于到处挨打的被动局面。1945年6月20日,临朐大队与鲁中军区部队密切配合一举摧毁了海浮山上的敌伪碉堡,歼灭日军33名,生俘日军一名和翻译官一名,毙俘伪军300多名,解放了冶源镇。昌邑、青州、高密等县,也有漂亮的战斗,使驻潍坊的日伪军陷入行将覆灭的境地。
  1945年7月26日,中、英、美三国政府发表《波茨坦公告》,勒令日本政府立即投降。8月6日,美国向日本广岛投下第一颗原子弹。9日,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同日,毛主席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命令八路军、新四军向一切不愿投降的日伪军展开进攻。10日,朱德总司令发布大反攻命令。随后,山东八路军部队分五路向敌人开展大反攻。其中,第四路渤海军区部队迅速集中组成南、北、中三路大军,向盘踞在潍坊地区及其他地区的日伪军进行反攻。
  南路大军由军区直属团、特务营、教导团、五分区独立团组成,在胶济铁路以北、小清河以南,以强大声势由东向西挺进。8月17日,在杨国夫、景晓村、周贯五等指挥下,一举攻克寿光。随后,收复昌邑、益都及临淄、邹平等其他地区县城,控制了东起益都西至济南以东王舍人庄长达几百公里的铁路沿线。与此同时,第一路大军鲁中军区各部队,在济南前线指挥部指挥下,也进展迅速。至本月底,先后解放临朐及博山等其他地区县城,切断了胶济路西段,从东、南方向逼近济南市区,使济渤海与鲁中两大战略区连成一片。滨海军区部队、胶东军区部队和鲁南军区部队也相继攻克日伪据地。
  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共歼灭日伪军6万人,解放县城46座,其中包括寿光、昌邑、诸城、临朐、益都,潍坊地区的部分城镇获得解放。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至此,中国人民浴血奋战8年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胜利结束,潍坊人民迎来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伟大帮助
  面对日本的疯狂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以气壮山河的意志、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赢得了胜利。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汇聚成正义的洪流,结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相互借力给力,同仇敌忾,击败了日本、德国、意大利法西斯侵略者。在抗战期间,潍坊军民在遭受日本侵略者蹂躏的艰难岁月里,还真诚地帮助受世界法西斯迫害的其他受害者,无私地帮助了被日军关押的潍县集中营的外国侨民。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报复美国限制日裔美籍人士在美国本土活动,1942年3月,日军在山东潍县乐道院设立了外侨集中营——潍县集中营(又名乐道院集中营或山东集中营),关押了2008名欧美侨民(后来交换战俘时释放了500名),其中包括327名儿童。关押人员有曾任蒋介石顾问的美国人雷振远,华北神学院院长赫士博士,齐鲁大学教务长德位思,后来担任美国驻华大使的辅仁大学附中教师恒安石,英国著名奥运会400米短跑冠军埃里克·利迪尔等,都曾被囚禁于此。
  乐道院医院,在日军全面侵华前曾是华北最好的医院之一,尽管在大院正门上方写着“乐道院”,然而,对潍县集中营里的人来说,则是一座严酷的囚狱。当他们入住时,暖气系统、消毒蒸汽管以及所有水管,全被切断,墙上留下大洞,X光机、手术床等医疗设备被掠抢一空,尘土、泥灰、污物遍地皆是。
  集中营的人士曾经得到了当地农民和抗日部队的同情和帮助。在集中营日军看管严厉、条件恶劣、秩序混乱的情况下,集中营内供给日益减少,一些得病的侨民无药救治。早年任广文大学校长的德位思博士,托掏粪工张兴泰给他的学生黄乐德捎信,帮忙筹钱接济侨民。黄乐德立即筹集了2000元伪币救急,随后千方百计筹到善款30多万伪币,送交瑞士使馆转交。瑞士使馆与日本人交涉,同时与美、英方联系,由瑞士使馆派人将美、英政府提供的食品和药物转送潍县集中营。1945年2月初,侨民们收到了运来的部分食品:午餐肉、奶酪、浓缩巧克力、果酱、鲑鱼……
  1944年夏天,集中营的两个年轻人在潍坊当地老百姓和游击队的帮助下,在黑夜中逃离了集中营。他们在集中营附近潜伏下来,想尽办法帮助集中营内的人们,并及时地把这一消息告知重庆的美国大使馆。
  埃里克·利迪尔曾在1924年巴黎第8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用200米赛的方式跑400米,以47.6秒打破奥运会和世界纪录,获得男子冠军,由此震撼世界,并获“飞人”之誉。然而,他在潍县集中营的困苦条件下,因患脑瘤无法医治而最终病逝在这所囚狱中。入葬时,由于找不到油漆,也没有带颜色的笔,狱友只好用黑鞋油在十字架上写下埃里克的名字。
  当地人民悄悄为集中营侨民运送食物,抗日组织为其发送信件,还把美军空投的物资偷偷送进了集中营,帮助集中营内的大多数人员幸运地渡过了囚禁岁月,直到1945年8月17日被解救。
潍坊军民抗战精神永存
  血色山河的历史硝烟飘逝远去,潍坊军民不屈不挠的抗战历程深深刻印在这片热土上。共产党在潍坊大地上建立了第一支抗日武装八路军鲁东游击第八支队,还在潍坊大地上打响了抗日的第一枪,打出了“山东抗战两年来最模范的战斗”五井战斗。在八年抗日战争中,潍坊各级党组织始终贯彻一条群众路线,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进行抗战。充分调动各阶层的力量抗日,是潍坊各级党组织的一贯主张,也是他们坚持全民族抗战,坚持统一战线的具体体现。 
  日军侵华,罪恶昭彰,铁证如山。田庄惨案、大小善地惨案、公婆庙惨案、官庄惨案……侵华日军在潍坊大地上,烧杀奸淫、无恶不作,制造了一个又一个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血案。1942年5月下旬,疯狂的日军到昌邑30多个村进行大“扫荡”,抓回青壮年及少数老弱农民751人,其中妇女105人。这些无辜的农民被关押在潍县文庙和警察所内,遭受了日寇酷刑折磨和百般凌辱。令人发指的是,这些衣冠禽兽,很多时候竟然毫无缘由地杀人,甚至以杀人取乐,以杀人消遣。而其手段之残忍,场面之血腥,行为之卑劣,难以用文字表述。
  1940年百团大战后,日本侵略者把八路军、新四军作为其主要军事打击目标,在华北连续发动“总力战”、“治安强化运动”等行动,在残酷的“扫荡”中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结合化学战和细菌战,搞惨无人道的“无人区”等,妄图摧毁共产党和人民抗日力量的生存条件和抗战意志。
  在日军的军事、政治高压政策下,造成重大人口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沦陷区中国民众受尽磨难,生活在极端恶劣的政治与经济环境中。日军侵略者还在广大占领区实施奴化教育政策,向潍县各学校安插日语老师。抗战期间,日军通过抓捕、欺骗等各种手段,强迫大量群众为他们修战壕、建据点、挖矿山,有的被押往日本和东北地区,被迫从事高强度劳动,遭受非人的虐待和折磨,造成了大批劳工死亡和失踪。仅诸城被日军抓去当劳工的就有2万余人,其中死在外地的就有1万余人,有的被打死,有的因染病被日军活活喂了狼狗或弃之荒野,有的被活活累死,其状惨不忍睹。
  在抗日战争中,潍坊抗战军民用“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精神构筑起了钢铁般意志的血肉长城和战斗堡垒。在党组织的发动下,群众开展了灵活多样的大规模斗争,像填平封锁沟、推倒封锁墙、破坏公路和桥梁等。1941年冬,日伪军为了封锁“渤海走廊”,决定在昌邑县北部挖一条直达海边、长约20公里封锁沟,妄图切断胶东区与清河区的联系,中共昌邑县委发动群众坚持一个多月的斗争,粉碎了敌人挖封锁沟的阴谋,确保了“渤海走廊”畅通无阻。1945年3月17日,日军200余人,张步云部伪军1500余人,疯狂袭击诸城荆山区刘家庄及其附近的王家庄、妫家庄、冯家屯、臧家庄、黄吉埠等七个村庄,重点袭击刘家庄。面对强大凶残的敌人,刘家庄人民奋起自卫反击,同敌人激战7小时,击毙日军38人,歼灭伪军102人。刘家庄全村有86人壮烈牺牲,连上其它村庄共130余人牺牲。
  针对日伪军的军事封锁和经济封锁,1943年胶东军区赴鲁南路经诸城途中,在窝落村的一次反袭击战斗中,牺牲了两位同志。11月25日夜,当时在胶东军区的油印报纸《前线报》当编辑的姜浪拂写下了一首激情澎湃的朗诵诗——“他们把两位殉国的勇士,买了棺材,像自己的亲人一样埋藏。他们轮流守护着新坟,驱逐那野犬豺狼。年老的婆婆,淌着眼泪,到坟前顶礼焚香!当远地人问起他们的时候,他们感慨地说:‘抗战六年,我们看到中国人朝着鬼子放枪!’啊!诸城,这一个多灾多难的地方,从前,人民看见的是:鬼子驻城,投降派驻乡。他们并不打仗!今天,人们第一次看到了祖国战斗的旗帜——共产党的武装。是真正打鬼子的军队!是保卫祖国的钢铁力量!他们相信:让自己脱离苦难,唯有这样的军队,才是唯一可靠的指望!”这首《六年来第一次看到祖国战斗旗帜的人们》的诗作,是人民心声的表达,满含着人民的希望,也让人民看到了走向未来的出路。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从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现实出发,果断实行军事战略转变,明确提出执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战略方针,并根据作战实践不断丰富与完善,最终将其确立为“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在这一战略方针指导下,通过机动灵活的敌后游击战,不断消耗敌人,把广阔敌后战场上的一个个小胜积累起来,为实现持久胜敌蓄势蓄力。潍坊抗日军民在开展斗争中,分别开辟了平原和山区两种不同类型的根据地,尤其是寿昌潍北部和益寿临广四县边区根据地,既开展地道战,又利用大海和海滩,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为战争服务,既实现了集中快、分散广、机动性强的游击战争特点,牵制和消耗了敌人的大量兵力,有效地保存了自己,又给较大部队的运动提供了方便,使军民在与敌人周旋的战斗中,不断地打击敌人,消灭敌人,逐渐改变了敌强我弱的局面。
  面对日军的疯狂侵略,面对日本侵略战争带来的巨大灾难,潍坊军民在艰难中坚持抗战,全区先后动员了十几万人参加了抗日武装,几十万人参战,他们从后勤供应到前线救护,从传递情报到直接参加战斗,经历了反扫荡、反蚕食等上千次的战役战斗,先后有5000多名优秀儿女为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为支援抗战、坚持抗战作出了突出贡献,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在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以不畏强暴的英勇抗争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潍坊军民弘扬“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精神,从潍坊大地上走出了驰聘抗日战场的巾帼英雄陈少敏、抗日名将马保三等,涌现出了牟光仪、陆升勋、王克山、曹世范和窦来庚等一批抗日英烈。还有无数的英烈在抗击日军侵略的斗争中英勇献身。不管是在芦苇掩护的清水泊抗日根据地,还是在平坦无砥、无险可守的昌潍抗日根据地,都有潍坊抗日军民战斗的身影。
  日本侵华战争的凶恶性和残酷性,决定了中国军民必须进行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从九一八事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以落后的武器装备独立抗击日本法西斯达10年之久。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展敌后人民游击战争,实现力胜于敌。在八年的抗日战争中,中共潍坊地方党组织领导全区人民不屈不挠,英勇奋斗,配合各军区部队,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做出了巨大牺牲。潍坊抗日军民弘扬“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精神,表现突出,功不可没。
  抗战史诗,代代相传。抗战精神,永志不忘。
  (相关史料由潍坊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