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贺德良 通讯员 李爱玲 眼下又到了农作物收获的季节。10月11日,记者在昌乐县乔官镇韩家寨子村玉米种植基地看到,村民们正忙着将废弃的玉米秸秆打包成捆运往回收厂,整个种植基地里没有秸秆焚烧的痕迹。 “过去‘愁人’的秸秆无处摆放,现在废弃秸秆成了‘香饽饽’,大田里也没有焚烧秸秆的了,大家掰完玉米之后,把秸秆运往回收厂,不仅解决了麻烦,还增加了一部分收入。”村民刘兴田站在自家田地里,开心地告诉记者。 乔官镇是农业生产大镇,尤其以玉米种植占绝对优势,每年玉米种植面积达到5万余亩,所产的玉米秸秆达到7万吨以上。秸秆焚烧不仅严重污染环境,还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2010年,韩家寨子村村民韩存昌去外地考察,发现农作物废弃秸秆是生物质发电项目的原料,而且前景非常广阔。 收购商韩存昌介绍说:“考察回来之后,我开始收购玉米秸秆,刚开始村民意识不强,经过我的不断宣传,村民们开始将秸秆运到我这里。现在,玉米秸秆每吨收购价60元,村民们每亩地能收入100元,秸秆经过粉碎之后,运往潍坊、沂水、东营等生物质发电厂,订单供不应求。”目前,韩存昌的收购厂每年收购量能达到3万多吨,其中玉米秸秆量1万多吨。据了解,秸秆、树皮、木屑等农业废弃物经过粉碎、烘干等工艺,制成生物质原料,每吨可发电600度。乔官镇自开展全面禁燃秸秆以来,通过秸秆青储、秸秆还田、鼓励村民回收废弃秸秆等方式,变废为宝,不仅减少了因焚烧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