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潍坊周末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国内国际
 
标题导航
诺贝尔文学奖今年给了“新闻人”
大泽山下彩云红
市艺术馆更名为市文化馆
鲁台会展中心台湾馆举办武晓临书法展
2015年10月1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诺贝尔文学奖今年给了“新闻人”



  瑞典斯德哥尔摩时间10月8日下午1点,北京时间晚7点,瑞典学院常任秘书长Sara Danius公布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为白俄罗斯67岁的女记者兼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得知自己得奖时,阿列克谢耶维奇正在明斯克的家中。很快,她家门口已经围满了记者。当终于听清得奖的名字是自己时,这位女作家爆出了一句:“太奇妙了!”
  阿列克谢耶维奇是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第13位得奖的女作家,诺奖委员会给她的颁奖词为:“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瑞典学院常任秘书长Sara Danius在采访中这样解释几位评委这次选择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理由:“她找到了一条新的文学之路,她描写的不仅是事件,更是人类情感,她的文字如此打动人心就在于它让我们更接近人性。”她表示,瑞典学院是想借此来奖励非虚构这个全新的文学写作流派。
是个记者 曾多次获奖
  阿列克谢耶维奇,1948年生于乌克兰,毕业于明斯克大学新闻学系。她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纪实文学,记录了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人类历史上重大的事件。
  她的作品已在19国出版,已经在中国出版的著作有《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锌皮娃娃兵》《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我还是想你,妈妈》。其新书《二手时间》将于2016年初由中信出版社引入出版。
  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曾多次获奖,包括1998年德国莱比锡图书奖、1999年法国国家电台“世界见证人”奖、2006年美国国家书评人奖、2013年德国出版商与书商协会和平奖等,去年,她还获颁法国艺术和文学骑士勋章。
关注的焦点永远是人
  阿列克谢耶维奇并非按照正式的历史文献来描述历史,而是从个人经历、机密档案以及从被忘却、被否定的资料中挖掘。这样的创作意义更加深远,远远超出技术性文献的意义。她关注的焦点永远是人,探索人的心灵是她与其他作家的区别之一。她成功地表现了一代人的茫然和恐慌,作品触动人的内心深处。
  比如在《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中,阿列克谢耶维奇用三年时间采访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反应堆爆炸的幸存者们,有第一批到达灾难现场的救援人员的妻子,有现场摄影师、教师、医生、农夫、当时的政府官员,有历史学家、科学家,有被迫撤离的人、重新安置的人,还有妻子们、祖母们……每个人不同的声音里透出来的是愤怒、恐惧、坚忍、勇气、同情和爱。为了收集到这些第一线证人们的珍贵笔录,阿列克谢耶维奇将自身健康安危抛之脑后,将他们的声音汇成一部纪实文学史上令人无法忘记的不可或缺的作品,并藉此期盼同样的灾难绝不再重演。
作品正加印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近年在国内陆续推出新版,其实这位女作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被翻译后,来到中国了,只是当时关注的人并不多。1985年,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第一本书《战争的面孔不是女性的》被译成中文,1999年,翻译家高莽翻译了她重要的一部纪实文学作品《锌皮娃娃兵》。
  随着诺奖的揭晓,阿列克谢耶维奇此前在国内出版的三本书《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锌皮娃娃兵》目前在各大图书电商网站显示已断货。她的另外两部作品《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和《我还是想你,妈妈》首次引进推出。
  在拨通陈亮电话时,他正在和出版社同事确认加印数字。作为《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锌皮娃娃兵》、《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和《我还是想你,妈妈》四本书的责任编辑,此刻的他最为忙碌——在图书策划与印刷阶段,没人会猜到阿列克谢耶维奇会得奖。“我也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看到她的一本书,还是繁体字版的,很喜欢,就通过版权代理购买的形式买下了她几本书的版权。”陈亮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对阿列克谢耶维奇一无所知,连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作家、写过哪些作品都不清楚,那时的阿列克谢耶维奇也还没有因为入围诺奖而被关注。“幸运的是,即将上市的中文版《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恢复了大量被删内容,将会以最忠于原著的面貌与国内读者见面。”本报综合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