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文
“开拆远书何事喜,数行家信抵千金。”本周民间文化热点来自于一位67岁老奶奶的写给刚上大学孙女的家书,一共27个字,吸引了40万人的目光,因为这是一位近60年没有碰过笔的奶奶磕磕绊绊地给孙女回的信:“多吃点,不要减肥,晚上不要出门,照顾自己,常回家,给你做你爱吃的。” 短短几个字,引爆了网络,网友自发想像这样的一幅画面:“近七旬的老人,戴着一副老花镜,颤巍着双手,佝偻着身子,却是满面的笑容,一遍又一遍模仿着那些汉字,然后又一笔一划地写到信纸上……”很多网友开始感慨,我们很多人可能都没有收到过传统的家书,更别说体验其中的感动了。各种即时通讯工具改变了我们的交流方式,也让人与人之间的沟涌呆板无趣。有媒体撰文评论:“如果将这封家书中的27个字换成打印的铅字,如果将这27个字从微信上发过来,还能让收信人泪奔吗?” 这话觉得有点“鸡汤”嫌疑。“多吃点”、“不要减肥”、“常回家”这跟我们爸妈在我们耳边的唠叨和用微信发的唠叨没有什么区别,因为用了手书和寄信这种现在看起来非常稀有而且雅致的行为,这位奶奶的爱就让人掉泪,爸妈同样的唠叨就会被嫌弃? 每样工具的发明都是社会和时代所需。一提起微信微博大家都会觉得是年轻人玩的专利,实际上看看我们自己和周围,很多人都在用微信微博与家人联系,手机通讯工具的即时和快捷让我们与父母的交流更加生动:食堂的午餐,新买的衣服,获奖的证书、男(女)朋友的照片时不时发给翘首以盼的父母瞧瞧,爸妈的生活也有动态更新,老妈学了新的广场舞,老爸养的绿植开花了,家里的狗狗又胖了一圈……这些温馨的生活点滴不也同样令人感动吗? 家书只是一种表达形式,家风才是更值得让人细细品味和琢磨的精神内核,因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无形文化遗产是先辈留给后人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智慧结晶。优良的家风就在那些看似平常的絮叨中透露出它朴实、善良、关爱和温暖。只要是以真诚的态度,写出真诚的语言,表达出对对方的关爱之情,什么样的形式都是一封好家书。但是无论什么样的时代,无论是家书家信还是微信微博,更多的陪伴才是家风树立的根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