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聚焦 |
沪港通周年交出平稳安全答卷 |
资本市场将迎互联互通新时代 |
|
作为连接沪港两地证券市场的特殊桥梁,沪港通17日迎来“周岁”生日。尽管一年来期待的火热交易氛围并未如期而至,但作为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窗口”,沪港通给市场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平稳和安全的答卷,为内地市场与其他市场互联互通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以最小制度成本换取 最大市场成效”的重大创新 2014年11月17日,沪港通在全球关注的目光中正式开闸。基于“本地原则”的机制设计,沪港通让两地投资者得以最大限度地沿用自身市场的法律法规、交易习惯投资于对方市场,因而被视为“以最小制度成本换取最大市场成效”的重大创新。 截至2015年10月底,沪股通额度共使用约1420亿元人民币,占总额度的47%,成交总金额约为14750亿元人民币,最高单日成交额为234亿元人民币;港股通额度共使用约890亿元人民币,占总额度的36%,成交总金额约为7210亿港元,最高单日成交额为261亿港元。 几乎与沪港通开闸同步,内地股市走出一波“快牛”行情,表征两地市场估值差异的恒生AH股溢价指数今年7月初曾一度飙升至154.11点的历史高点,11月16日收盘仍高达约140点。 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表示,在沪港通开通初期,成交量并不是重点,运营的平稳和安全才是关注的指标。在这两项指标上,沪港通给市场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即使是在今年夏天内地和国际股市暴涨暴跌期间,沪港通这座大桥依然结实稳固,成功地经受住了风雨的考验。 沪港通推进 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双向开放 沪港通运行一周年,已践行了当初打开这扇大门的初衷,即两个市场的互联互通,实现金融中心“1+1>2”的效果,推进资本市场双向开放。 凯石益正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研究总监仇彦英表示,作为一项全新的合作机制,沪港通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加强两地资本市场的联系,更在于增强中国在国际资本舞台的综合竞争力,在于巩固上海和香港两大金融中心的地位。 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黄红元看来,沪港通还具有更深远的未来可能性,它为我国资本市场走向国际创造了可复制、可延展的模式和机制,为未来与更多境外市场地区的合作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深港通蓄势待发 助力A股全面国际化 备受海外市场关注的深港通也已蓄势待发。近日有消息称,深交所正在为深港通进行基础设施测试,这也被市场视为深港通渐行渐近。 平安证券分析师魏伟预计,深港通可能与沪港通基本框架和模式保持不变,投资额度会较沪股通扩容。深港通的推出或许对市场短期资金面影响不大,长期来看有利于进一步推动A股交易制度逐渐转变,估值体系和投资风格接轨国际化。 令人欣喜的是,11月12日,国际知名指数公司MSCI公布了半年审核报告:14家中概股首度纳入MSCI旗下的中国指数和新兴市场指数。可以预见,MSCI将A股纳入全球市场指数指日可待。 (据新华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