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国内国际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时评
 
标题导航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
 中国空军赴泰国飞行表演
解困中国经济 供给侧改革将发力
10月全国查处违反八项规定问题3808起
2万余名考生应聘2433个军队文职人员岗位
香港举行第五届区议会选举
韩国前总统金泳三去世
比利时加强防范措施应对恐怖袭击威胁
2015年11月2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解困中国经济 供给侧改革将发力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表述引发各界广泛关注,也释放出“十三五”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新信号。
  如果将能够短期显效的需求侧改革比作“西药”,更重长远的供给侧改革则好比“中药”。“十三五”将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第一个五年,中国如何“中西医”结合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纾解经济发展中的诸多顽疾,事关中国经济的未来健康发展,更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找准病根:
是时候释放供给侧改革红利了

  曾经,红火的楼市成为中国经济稳增长的一大抓手,2000年到2013年的“黄金时期”,中国房地产投资增长率约为24%。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国房地产市场正经历调整,今年前十个月房地产投资增速降至2%,不排除进一步降到零的可能。
  “当前一些传统产业出现产能过剩,这些产业大都跟政府扶持的行业有关,如2008年以来基建投资很多,带动房地产业快速发展,但也造成跟建筑、建材相关行业的产能过剩,如钢铁、铝、水泥、玻璃等行业。”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白重恩说,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就要让其他产业发展起来,为其他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说,“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五大发展理念,本质就是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问题。中国的供给体系,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同时存在着结构性的有效供给不足。“十三五”需要解决长期性的供给体系完善和供给结构的优化问题。
  中国经济最大潜力在于改革。我们必须意识到,在人口红利消失、资本回报率下降的背景下,当前已经到了必须释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红利的时候了,必须从供给侧发力改革,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多释放改革红利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确保经济行稳致远。
对症下药:
供给侧改革须亮“实招”

  当前,继续通过需求侧管理刺激经济,空间已经有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发力,至关重要。
  杨伟民说,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目标就是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既要继续做大GDP,也要提高发展质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发展的绿色化水平,提高发展机会、发展过程、发展成果的共享水平。”
  清理过剩产能是困扰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建议,推进供给侧结构调整和改革,明年应特别推进工业结构的调整,尤其针对钢铁、水泥、煤炭、油气、有色金属、玻璃等上游板块产业,要进行较大力度的结构性调整。
  针对房地产市场的高库存,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姚余栋提出,应将房地产去库存与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结合起来,深化户籍改革的同时,政府可从开发商手中购买库存房屋,以补贴方式低价卖给农民工。“让城市新市民能安心住下来,本身就是供给侧改革之举,有利于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
破除梗阻:
三大改革引领重点领域改革落地

  对中国来说,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无疑是一项长期性任务,不能指望短期见效,但改革落实迫在眉睫,这关系到中国经济的前景。
  一个重要信号是,结构性改革正成为全球共识。“推进结构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潜在增长率”已列入明年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议题,而加强对改革承诺落实情况的评估和监督,更是各国关注重点。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重点强调,当前要加大力度推动重点领域改革落地,加快推进对经济增长有重大牵引作用的国有企业、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等。
  “国企、财税和金融三大改革都是事关全局的重点改革。”白重恩说,当前尽管深水区的改革推进面临诸多挑战,但必须抓住关键点推出操作性强的改革举措。如国企改革执行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对“国有资产流失”进行界定,势必带来改革者的后顾之忧,也就不敢改革国有企业。
  对财税改革而言,无论是理清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财政体制改革,还是关系百姓利益的税制改革,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据新华社)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