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新闻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综合新闻
 
标题导航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
增创农业农村发展新优势
2015两院院士增选131人
教育部2016年将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定期注册制度
我国外汇储备11月份再度“缩水”
守一方净土 保一方平安
2015年12月0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增创农业农村发展新优势



  □本报记者 丛秉政 潘来奎
  农业是潍坊的传统产业、优势产业,也是转型创新的“试验田”。我市的农业农村发展多年来一直走在全省、全国前列。特别是近年来,我市各级各有关部门不断加大农业农村改革创新力度,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创新农村社会治理,“三农”改革发展取得新的成就,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新常态下,农业农村发展面临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近期,中央又印发了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提出了深化改革总的目标、大的原则、基本任务和重要路径。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为再创农业农村发展新优势,我市紧跟中央改革决策部署,抓住国家现代农业综合改革试点机遇,以此为抓手不断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努力在新的更高层次上谋划和推动全市农业农村发展开创新局面。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盘活农村沉睡的资产

  农业综合改革是一盘棋,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就是最关键的棋子。为了让农村“沉睡的资产”活起来,真正实现还权赋能,我市把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作为农村改革的重头戏,不断创新思路,强化措施,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全市土地流转面积295.6万亩、托管面积290.3万亩,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化率达到61.6%。
  我市把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作为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关键之举,从2012年就开始试点,去年基本完成了主体任务。在此基础上,今年重点抓了证书发放,经过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全市完成证书发放的村7198个,占列入确权村的95.9%。别小看了这个薄薄的小本本,它却是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土地规范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需要,是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基础性工程,是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途径。
  为了让已经确权的土地流得动、转得出,我市积极探索研究保护土地经营权的措施办法,出台了《潍坊市农村土地经营权证管理办法(试行)》,设计了农村土地经营权证书样本,并已印发实施。农村实际情况千差万别,我市推进改革“不用一个尺码裁衣”,针对不同类型的集体资产推进分类改革。坚持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探索创新了诸城的社区带动型、寿光的龙头企业带动型、安丘的土地资源开发带动型、青州的土地股份合作社、昌邑的特色农业带动型、寒亭的都市农业带动型、潍城的创意农业带动型等七种土地流转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土地流转。搭建土地流转平台,为给土地流转工作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各地积极健全土地流转市场,搭建流转平台,大力培植流转载体。2014年9月,省政府正式批准设立省级综合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齐鲁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目前已在全市设立了15个县市(区)分中心、134个镇(街道)办事处;在省内设立了4个分中心,在青海、北京等地设立了7个省外工作站,实现了农村产权交易信息发布、统计分析、监督管理、公开公示等功能,促进了农村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城乡资源优化配置。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之一。我市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为核心,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家庭农场是对现代农业制度的创新和完善,是解决未来农业经营主体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形式。目前,全市家庭农场达到4300家。土地股份合作社是土地流转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有效组织形式,我市按照股份制和合作制的原则,鼓励农民通过土地入股合作,推进土地集中规模经营。截至目前,全市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到357家。其中整村流转土地组建的土地股份合作社达到16家,入社面积2360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92%。另外,重点鼓励发展整村农户土地入股组建的粮食合作社,既抓了粮食生产,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截至目前,全市组建粮食合作社105家。积极发展农业托管服务组织。积极开展农户土地从种到收基本生产环节全程托管服务,鼓励组建各类土地托管服务组织,推进土地的规模化经营。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解决谁种地、怎么种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在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上,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粮食和各类农产品产量成倍增加,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但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新的矛盾和挑战,其中迫切需要回答的两大问题是,将来“谁来种地”和“怎么种地”。
  为此,我市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重点培育从事专业化、集约化农业生产的家庭农场,使之成为引领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力量。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组织,推进示范社创建活动,促进农民合作社增量提质。鼓励工商资本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农村社会化服务,探索建立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开展联合与合作,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先承担涉农项目。着力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各类经营性服务组织,从事良种种苗繁育、统防统治、防汛抗旱、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化作业、土地托管、农资配送、仓储物流、农产品销售、农村废弃物集中处理等服务,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服务模式。目前,全市农业龙头企业总量及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数量居全省第一;在工商登记注册农民合作社16890家,农民合作社注册数量、出资总额、成员总数稳居全省第一。
  创新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引导大型流通企业到农村建设商品配送中心和商贸中心,构建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的现代商品流通网络,搭建农产品流通平台,提供综合性信息服务。 
  加快中国食品谷总部基地大宗农产品现代化仓储物流设施和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培育全国性的农产品交易、集散、物流中心,把潍坊打造成为全国农产品流通网络节点城市。建设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支持建设各类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和特色电子商务聚集区。寿光市、高密市、青州市、诸城市、安丘市已分别与阿里巴巴签约,开展农村电子商务“千县万村”工程,共设立5个县级运营中心,600余个村级淘宝服务站,合作数量和规模居全省首位。
  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机制。充分利用涉农部门、科研机构、职业院校、培训机构、龙头企业等资源,围绕主导产业、按照职业化要求,加大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和返乡农民工的培养培训力度,提高其农业技能和经营能力。抓好国家级和省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示范项目。把青年农民纳入实用人才培养计划。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培养生力军。
  在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解决谁种地、怎么种的问题方面,我市供销社通过综合改革、让农民在家门口享受托管服务的成功经验是最具亮点的重要篇章。作为全国、全省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市,去年以来,我市通过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创新土地托管服务模式,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探索形成了“高毒农药政府储备管理”、“3公里土地托管服务圈”、“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等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为农服务中心是供销合作社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综合平台,一般占地面积15—20亩,服务半径3公里,辐射面积3-5万亩,形成“3公里土地托管服务圈”。主要承担测土配方、智能配肥、统防统治、农机作业、烘干贮藏或冷藏加工、庄稼医院、农民培训等功能,并设立涉农部门服务窗口,开展“一站式”公益服务。目前,全市已建设具备“3公里土地托管服务圈”功能的为农服务中心80处。今明两年,改革试点单位为农服务中心对涉农乡镇覆盖达到70%,基础较好的非试点单位的覆盖面达到50%以上,其它县市区的覆盖面达到30%以上;2017年,前述三类县市区的为农服务中心覆盖面分别达到100%、80%、60%,2018年实现全市全覆盖。提升托管服务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在托管方式上,我市供销社系统推行全程“保姆式”和针对部分生产环节的“菜单式”、“套餐式”托管模式。目前,全市土地托管面积达到290.33万亩。据测算,通过土地托管,粮食作物亩均可节支增效200-300元,经济作物增效达千元以上。实施“放心农资工程”,构建新型农资经营服务体系。市供销社系统规范发展农资配送中心和放心农资店,开展农资统一配送和送货上门服务,减少中间环节,净化农资流通渠道。目前,改造提升农资配送中心12处,规范发展放心农资店614家。
创新农村投融资体制:
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在创新农村投融资体制、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方面,我市也取得了许多可喜的进展。
  近年来,我市金融系统着力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完善惠农组织体系,创新涉农金融产品,拓宽“三农”融资渠道,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有效破解了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有力支持了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打造出农村金融的“潍坊品牌”。围绕让农民致富有本钱,着力健全“资源变资金”的金融创新体系。针对农村金融普遍存在农民资产相对较少、缺乏有效抵押物,抵押难、担保难这一老大难问题,我市大胆创新,积极扩大涉农抵质押物范围,稳妥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大大增强了农民融资发展能力,促进农民手中的“沉睡”资产优势转化为融资优势,形成了农村金融资本的“洼地”效应。同时,围绕让农业发展有资金,创新建立“多元化、低成本”的惠农融资体系。在稳步发展银行信贷融资的基础上,推动多种途径的直接融资,不断降低涉农企业融资成本,提升农业发展能级。在强化银行信贷支撑的同时,着力推进直接融资,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并逐步丰富基金、信托等金融产品和工具。围绕让农户支付更便捷,全面构建“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农村支付体系全覆盖,实现了“电子机具村村通、银行折卡户户用、足不出村存取款、田间地头可转账”。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信用社股份制、银行化改革。鼓励新型金融组织向农村延伸。大力推广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围绕让农村金融生态更优化,全力构建“精准高效”的政策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制定出台了促进农村金融业发展的一揽子政策,有效提高了农村金融发展活力。加强财政扶持资金投放力度,有效改善了金融机构对“三农”信贷支持力度。
  作为省级涉水涉地资金整合试点,我市按照省里统一部署,于2014年底启动实施了涉水涉地资金整合试点工作,将各级政府安排的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田间工程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市、区)建设四项资金进行整合,统筹考虑各项资金的支持内容,综合水利、土地、农业、林业等项目实施,将项目区建设成“旱能浇、涝能排、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渠相通”的高标准农田。目前,我市安丘、昌邑已列入2015年试点,高密、昌乐、临朐、诸城已列入2016年试点。2015年试点县整合资金规模达到2.55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25.7万亩。从目前整合试点情况看,涉水涉地资金整合试点通过资金安排、使用、管理“三个统一”,项目规划布局、标准质量、建设实施、竣工验收、建后管护“五个统一”,有效解决了农田建设资金多头管理、使用分散等问题,实现了“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出水”,形成了政策和资金合力。同时各项资金支持内容的统筹考虑,实现了分工合作、重点突出,进一步提升了农田水利建设资金规模效应和实际效益。
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
留得住绿水青山系得住乡愁

  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相辅相成的。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加快镇村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不断提升城乡一体发展水平。 
  我市以“突破滨海、提升市区、开发两河”战略为引领,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确立了“一群引领、两河贯通、三带隆起、统筹城乡”的城镇化空间布局;以中心城区、滨海区为核心,融合50公里半径内寿光、昌乐、安丘、昌邑及峡山统筹发展,集聚发展“中心城市组群”,形成“依山面海、港城融合、双核驱动、七城一体、生态间隔、组群发展”的“中心城市组群”战略布局,成为我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指引。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其列为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事项,细化分解“244”重点工作,纳入专项督查,有力地推进了工作开展。通过深化扩权强镇改革,全市有15个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过亿元,创建1个国家级宜居小镇、5个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全市规划663个农村新型社区,64个两河流域示范社区,制定了社区建设标准,提升了建设品质和服务功能,到年底累计建成200个社区、入住50万人。申报国家和省级特色村落39个,建成55个镇、90个社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农房21.1万户,改造危房4万户,整治村庄5300个,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
  “十三五”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市将着力开展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提升镇村建设水平,推进城镇化更高层次新发展。围绕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配套政策,加快城镇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发展活力和承载力,吸聚农业人口落户城镇;推进“一改二动三集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村要素资源流动,推动农民权益“随身带”,促进农民“怀揣权益”转移落户城镇。
  把两河流域作为农村社区建设的主战场,根据城乡发展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社区治理现代化的要求,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体制机制,以县市区为主体,以农村社区为单元,设立社区建设平台公司,统一承接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实施农村社区融资、投资、建设、管理、经营。建设提升服务中心功能,与社区人口规模相适应,完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以服务基础设施为引导吸聚农村人口转移,促进农业规模化、农村社区化、农民市民化。按照“一厅一校八室”的基本标准,合理设置服务中心功能,建设标准为每千人200平方米,人数较少的社区总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用于直接服务群众的面积不低于总面积的70%。按照规定标准,建设完善社区教育、养老、医疗卫生、商业服务、文体活动、治安管理、停车场、公交站点、礼事堂等生活服务设施,依托镇街初级中学配建100个标准足球场;统筹布局为农服务中心,配建农资超市、庄稼医院、农机服务、农机大院等生产服务设施。
  留得住青山绿水,系得住乡愁。我市通过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持续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治理搬迁村庄脏乱差,打造农村宜居宜业环境。加快农村厕所改造三年计划,按200户一个公厕的标准配建;与农村扶贫相结合,2017年底完成存量危房改造,达到抗震设防标准;开展农村厨房改造。结合农村社区建设集中住房,2020年合并村庄实现居住社区化;镇区和社区实现污水集中处理,打造农村宜居宜业环境。
创新农村基层社会治理:
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农村社区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配套工程,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基层政权的重要举措。我市坚持夯实基础、创新机制,积极推进农村社区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10月份召开的全省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工作会议上,推广了我市社区治理创新经验。
  强化社区组织队伍建设。在顺利完成村委会换届工作基础上,积极推进农村社区组织体系建设,指导县市区建立健全村委会下属组织,实现了农村社区党群组织全覆盖,建立起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自治组织为主体、群团组织为纽带、各类经济和社会组织为补充的组织体系。充实社区工作力量。积极推动镇街工作力量下沉,昌乐、安丘等地70%以上的镇街工作人员下沉到社区,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及时为群众服务。采取多种形式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全年共培训农村社区工作人员2600余人次。
  大力提升社区服务能力。把农村社区服务设施改造提升列入全市民生实事项目,投资1.69亿元,改造提升了101个相对落后的农村社区服务设施,配套完善了相关设备。指导各县市区对社区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进行升级改造,90%以上的社区实现了居民信息动态管理。推动服务职能下沉,坚持以人为本、便民利民、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把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与管理事项延伸到社区,实行“一门受理”、“一站式”服务。对不能下放到社区办理的事项,采取为民服务代理方式,使居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方便快捷的服务。拓展为民服务领域。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的作用,大力开展志愿服务、邻里互助、结对帮扶等群众性自我服务活动,积极为优抚对象、留守老人、儿童及特困群体解决生产生活困难。
  不断创新社区治理机制。深入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指导各县市区修订《村务公开目录》,补充完善村务公开内容和程序,健全村务公开制度。指导基层加强社区治理探索。诸城市“四务公开五制管理”社区治理经验在2013年度全国“十大社区治理成果”评选中,进入前30名。寿光市东斟灌村“自主议事、自治管理、自我服务”的“三自”村级治理模式获评“2015全国创新社会治理最佳案例”。加强村(社区)协商探索,指导县市区采取“民主听证会”、“民主恳谈会”、“民主议事会”等多种形式,围绕社区发展规划、收支预算、项目建设等居民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鼓励和支持社区社会组织、驻区单位、社区居民参加社区协商活动,促进群众在社区建设和村级集体事务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初步实现了社区协商的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
  今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我市的现代农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为明年和“十三五”期间全市农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相信,随着现代农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不断巩固、深化,潍坊农业、农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