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学坚
期盼已久的牛钟顺先生的文集《半亩方塘》终于出版问世,手中捧着这部散发着油墨香气的精美大著时,心里充满了喜悦。 钟顺先生是一位高校领导干部,我素日与他时有接触。这些年来他在忙于公务的同时,忙中偷闲写了不少文章。这些文章大部分是书评,也有些散文。钟顺先生的文章写得很好,很漂亮,我一直是他的文章的忠实读者。读钟顺先生这些优美隽永、有滋有味的文章,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如今这些文章汇集成书,零落的珠玉被串联起来,更加发出了令人炫目的光芒。我拿到书后,旋即又读了他过去写的这些文章,依然感到优美亲切,愉悦无比,这就进一步显示了他文章的诱人魅力。 在钟顺先生的文集中,最为抢眼的也是写的最多的是他的书评。文集的名字《半亩方塘》,是他写的书评的总题目名,足见书评在他文集中的地位。我感到钟顺先生写的书评不同于一般的书评,他的书评属于另一种写法,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境界,是我最为喜爱的书评。他写的书评最大的特点也是优点,是从感性出发,从对书的第一印象出发,来品味书和研读书,以此来直击书的底里和深层,从而挖掘出书的内涵和精神。而这往往是很准确和击中要害的。在他把握书的底蕴和灵魂后,再对书的内容结构等种种作具体的分析。这样,就不仅使他读懂了书,读透了书,也使读者对他评论的书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是书评的最在行的也是最高明的写法。他是用感性去感知书而不是用理论去裁剪书。而传统的写法往往是从理性出发,从文艺理论的程序出发,来分析书和评判书,对诸如人物塑造、故事结构、思想水平和艺术特色等作剖析评价。这样有它的优点,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有理有据,可靠稳妥等。但是这样的书评往往写得干巴枯燥,教条主义。看到的只是书的骨架和脉络,而对书有血有肉的内容却缺乏感性的认识。这种“剔骨”式书评是不可取的。 钟顺先生的书评充满了感性,让人感觉他是在一边看着书,一边品着书,一边评着书,而且从文章的口气来看,他是在与读者一起读,一起品,一起评。读者和他的思想感情合拍共鸣,从而使读者对作品有了亲切而深入的认识。 该书的再一个特点是,内容丰富,有知识性,读者通过书评文章可以获得很多书内书外的知识。钟顺先生为了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说明作品,他在书评中经常引经据典,广征博引,所引的材料涉及古今名人名作以及秘闻要事、传说故事等,涵盖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钟顺先生学识丰富,他曾说过,他每年能读三四十本书,这样的知识积累和读书的数量、速度,使他写起书评来,对很多资料信手拈来,而且能举一反三。 另外,该书的书评写得很美,充满诗情画意,给读者一种美的享受。书评的这种美感,是由文章中所具有的词彩美、意境美、思想美等多种美的因素所形成的。钟顺先生词汇丰富,遣词造句又极为精当得体,让人读起来很舒服。他思维敏捷,头脑聪慧,行文既跌宕起伏又流畅委婉,他的书评可以说是优美灵动的散文式书评。文学是一种审美,它所给予读者的应该是美的享受,该书做到了这一点。 钟顺先生的书评,涉及莫言、贾平凹、陈忠实、张爱玲、王安忆、钱钟书,以及先师孔子,还有国外作家。这些人的作品有些我读过,不少是没有读的。但在读了钟顺先生的书评后,我对他们的书有了大体的了解,而且自认为是捕捉到了他们作品的内蕴和要害。这应该感谢钟顺先生。 该书还辑录了钟顺先生的十二篇散文,数量虽不是很多,但水平很高。钟顺先生的散文有许多可赞之处。首先,这些文章都是有感而发,富有真情实感,不是无病呻吟,矫揉做作。这是散文的最要紧之处。这些文章有写亲情的、爱情的,还有写友情以及种种人情的,浓浓的情谊充溢于文章的字里行间。 《洁白的雪绒花》和《此情只待成永忆》写了他的父亲,写了父亲在生病住院时,他对父亲病情的关切和担忧,写得细致入微、缠绵悱恻,感人至深。《梅花本是神仙骨》和《淡巷浓街香满地》,写了他的爷爷、奶奶、兄弟姊妹和妻子儿子。他对爷爷奶奶的孝敬、牵挂,对兄弟姊妹的关爱呵护,对妻子儿子的浓情眷恋,这种种的深长情谊浸润其中,令人五味杂陈,感慨百端。《此情只待成永忆》这篇散文更是写相声泰斗马季的,作者写了他与马季的交往友谊,对马季的尊崇热爱,对马季的突然得病英年早逝,表达了自己的悲痛和惋惜。《我所认识的莫言》一文中,详尽写了他与莫言相识和交往的过程,对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感到无比的喜悦,兴奋得彻夜难眠。这种对友人的深情厚谊、热爱尊敬之情写得淋漓尽致,跃然纸上。 钟顺先生的散文不仅有情,而且有理,有思想,有见解。写文章做到这样才能使文章不仅有血有肉,而且有风骨有分量。季羡林先生在谈到散文的写作时曾强调过这一点。《做人就做这样的人》,原是他在一次学生集会上的演讲,后整理成文章,我认为这是一篇情理交融的极好散文。文中一方面充满了钟顺先生对学生的深切师生情谊,同时又对学生提出了如何做人成才的殷切期望。他讲了不少道理,打了不少比喻,句句鞭辟入里,发人深省。尤其是在谈到青年人必须经风雨见世面在艰难环境中锻炼成长时,举了蝴蝶破茧成蝶和山鹰在一生中所经历的痛苦蜕变两个故事,讲得精彩和耐人寻味。在《我所认识的莫言》一篇中,作者不仅写了他对莫言的深切友情,而且对莫言的文学创作原则、创作思想作了精辟的概括阐释。诸如必须要站在人的立场上写作,要写人的复杂本性,表现人的人生意蕴和存在价值。文学作品应该做到雅俗共赏,但我们要的是民俗而不可低俗。如此等等都谈得很深刻。这些话就像利剑破水铮铮有声。 优美是他散文的另一个特点。文词美、意境美在他的散文里都具备了,甚至可以说在优美隽永耐人寻味这方面超过了他的书评,因为这毕竟是纯文学散文。他的散文的题目起得都很讲究,很巧妙,而且富有诗意,有些标题本身就是诗句。比如《洁白的雪绒花》、《梦中的橄榄树》、《梅花本是神仙骨》、《淡巷浓街香满地》等。 这本文集的名字《半亩方塘》,起得颇为讲究,有学问。钟顺先生曾对我说过,关于书名他思考了很久,经过反复斟酌,确定此名。“半亩方塘”一词,出自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的诗句,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诗谈的是读书感悟。这里的“半亩方塘”是作者自比,作者就像池塘中的水平静而清澈,灵动而智慧,他能反映出文学作品的天光云影(指对作品的阅读评论),也能照出个人的心灵之光(指个人的心性和学识水平)。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意思是说一个人(如作者)所以能保持头脑思想的新鲜灵活,是由于注意读书学习,不断有新知识、新思想补充进来,流淌进来,从而使自己头脑不至于成为一潭死水。我想钟顺先生就是朱熹诗中的“半亩方塘”,他以朱熹诗中的“半亩方塘”自喻自励,足见他对朱熹诗的理解之深。“半亩方塘”做书名,既朴实无华很接地气,又精妙含蓄内蕴深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