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坚定信心 抢抓机遇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
——三论贯彻落实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
|
本报评论员
踏上新征程,全面小康前景在望,困难和挑战也不容低估。我们要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全力做好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 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有效投资。当前形势下,投资仍是改善供给、支撑发展的关键措施。要强化项目支撑,对事关全局发展的重大项目,逐一落实,确保早开工、早投产、早达效;计划春节后开工项目,要尽快完善前期工作,确保按期开工。要多渠道扩大融资,统筹利用好各种资源,加大综合融资力度。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仍是我市的短板,要充分利用当前有利时机,补齐补好,加快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要按照“产业政策要准”的要求,更加卓有成效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产业转型升级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关键领域,也是事关长远的根本任务。要坚定不移推动“1669”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调整优化组织结构,加快产品结构优化升级,顺应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的大趋势。要建立健全更加严格、逐步加严的产业标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用能管理,严格排放标准,以法律、经济、行政、社会的综合手段,持续加快推进产业转型。 要大力推动创新创业,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要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严格按照任务分工抓好落实,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要牢固树立“人人可创新、事事可创新”的理念,突出科技创新,加快聚集一批优质创新资源,大力培育创新主体,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 要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提高城乡区域发展水平。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领域。目前,我市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必须尽快补齐短板,以更大力度推进“突破滨海、提升市区、开发两河”的区域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核心推进城镇化,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城乡规划,继续按照“一四六”标准,改善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要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重点,确保打赢结构性改革歼灭战。要继续扎实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实施好国际化计划,借助国家战略“走出去”,更高质量“引进来”。要着力稳外贸,立足于稳定和提高国际市场份额,着力优化外贸结构,加快培育综合竞争新优势。 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决兜住民生底线。民生事关群众福祉及社会和谐稳定,越是经济下行,越要注重民生领域改革创新,兜住底线,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做好。要按照中央和省、市的部署要求,全面完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任务,扎实有效做好就业、社会保障、教育改革发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养老产业发展、文化事业繁荣、生态环境建设、社会综合治理等各项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