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心精细精准扶贫 |
——记市卫计委驻临朐县东镇村第一书记于勇浡 |
|
□本报记者 相丹 在临朐县沂山风景区东镇村村委会,记者见到了第一书记于勇浡。“曹永安的孩子外出打工无人照顾,李元庆常年卧病在床,张乐花的手腕骨折快痊愈了……”村民们的急事难事,桩桩件件都记在他的资料本上。他说,要挑起“第一书记”这个沉甸甸的担子,仅凭一腔热情是不够的,摸清村情民情,才谈得上精准帮扶。 东镇村是由原东镇庙村和上寺院村合并而成的,现有人口1071人,党员37人,村民年人均纯收入4600元,耕地80公顷。驻村帮扶以来,于勇浡立足村情实际,着力解决班子难融合、工作难开展,基础设施薄弱,群众收入低,生态文明建设滞后等方面问题,截至目前,市卫计委已累计投入资金175.1万元,为村里解决了一批一直想办没有办成的实事好事。 精准作为,扶强村里“主心骨” 扶贫发展先励志。于勇浡到村后先后组织村里50余名干部群众到昌乐庵上湖、淄博中郝峪和临沂竹泉村等学习经验。在亲眼看到先进地区发展的成果后,大家都被深深地触动了,党员张国兴说:“于书记,条件不如我们的地方都能发展起来,咱不能再等、再靠了。” 以实施帮扶项目为平台,于勇浡与村干部一起研究推进措施,将征地清障、质量监督、组织群众等工作任务逐一分解,落实到了每个村干部头上,找回了村干部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也树立了村干部的威信。“村班子强了,党员干部队伍有了生命力,即便将来我们包村工作组撤走了,村里的‘主心骨’也还在,会继续带领老少爷们奔小康。”于勇浡说,在2015年沂山风景区管委会农村工作综合考核中,东镇村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村支书、主任个人考核全部优秀。 精准投入,补百姓之所缺 于勇浡把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作为工作的切入点,他用整整两个月的时间,把全村257户人家全部走访了一遍。 工作组投入7万多元,修建了蓄水池,改造了村内输水管道,把纯净的山泉水引入了每家每户。计划10天的工期,7天就完成了。投入资金84万元,将连接东镇庙村和上寺院村的路修成了柏油路,还硬化了4条主要生产路。一汩清泉暖民心,一条“连心路”拉近了东镇庙村和上寺院村的距离,四条“致富路”让老百姓走出了大山。治理河道解决垃圾问题,新建了村卫生室,修建了700平方米的村文化广场……“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村民们有了‘获得感’。”于勇浡说,现在群众知道了,工作组是真心为他们办实事。 精准发力,做魅力乡村引路人 如何把“输血”与“造血”结合起来,于勇浡瞅准了当地的资源优势,开拓产业扶贫的路径。 沂山生产的丹参品质高,他引导群众种植丹参,免费为贫困户提供种苗,全村丹参种植面积已达到10公顷,预计每公顷可增收22500元。今年还将组建中药材合作社,扩大种植规模,实现抱团发展。成立了豪邦果蔬合作社,注册了“上寺院”农产品商标,实现全村山楂由合作社统一加工、销售,每千克利润至少提高0.4元。东镇村有了自己的农产品“品牌”,村民的钱包鼓起来了,还跟上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 伴随着沂山风景区的发展,工作组引导村民同步发展农家乐和餐饮一条街,新建农家乐20户,成立了上寺院旅游开发公司和旅游合作社,设置了旅游标识。2015年,该村成功创建为“市级乡村旅游标杆村”和“省级旅游特色村”,全年共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 乡村美了,人气来了。工作组结合村庄旅游发展,利用村集体闲置的一处老果园,又流转部分土地,新建了村林果采摘园,栽植果树8000多株,并将采摘园整体发包,每年能增加集体收入2万元。“出门登山,进门入园”,免费对外开放的露营基地成了城里游客的周末游首选。 吃吃农家饭,聊聊农家事,干干农家活……一年来,于勇浡深深扎根东镇村,精心为民,精细做事,精准帮扶,步履坚定地行走在大山深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