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关注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关注
 
标题导航
坚持以人为核心 城乡发展一体化
2016年04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坚持以人为核心 城乡发展一体化
——我市“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之新型城镇化建设篇
  王跃生/制图




  编者按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坚持城乡统筹、产城互动、协同发展,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目标,统筹推进城乡协同发展,努力走以人为本、布局优化、生态文明、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为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潍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以“突破滨海、提升市区、开发两河”区域统筹发展战略为引领,加快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实施一批农村社区建设和棚户区改造项目,打造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农村社区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到2020年,全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1%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左右。基于此,潍坊市发改委和《潍坊日报》共同推出“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之新型城镇化建设篇,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深入实施
区域统筹发展战略

  完善规划对接、政策协同、产业协作联动机制,强化滨海新区海陆统筹和引领全市转型发展的承载与服务功能,提升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和辐射带动力,打造两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引领和推动全市城镇化实现更高层次新发展。
关键点:
建设现代海洋经济新区

  摘要:把突破滨海作为全市实施蓝黄战略、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重点,坚持海陆统筹、产城一体,强化“滨海城市”理念,全面落实海洋经济新区总体规划。
  解读:统筹滨海区、寿光北部、昌邑北部三大板块规划建设,构建海陆统筹大空间、对外开放大平台、渤海湾两岸经济带大通道,打造支撑潍坊未来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以建设环渤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为引领,推进港口经济区、海洋科技大学园、海洋动力机械装备产业园、绿色化工产业园、中外产业园、华尚产业园、滨海旅游度假区等功能区建设,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加快培育海洋动力、绿色化工、海洋生物医药等特色海洋产业集群和临港经济产业,争创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以港口建设为龙头,加快综合保税区北区、鲁辽陆海货滚甩挂运输大通道建设。推进城海轻轨、疏港铁路、环渤海大通道等项目建设,构筑“三北”横向连接、中心城区与新区纵向连接、新区对外连接的干线交通网络。统筹防潮堤、岸线、水库、河道建设,全面完成白浪河治理,提高防洪防潮减灾能力。加快海洋科技大学建设,创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示范区,打造面向蓝黄两区、吸引集聚国内外海洋应用型人才大平台。加强海域保护和岸线修复,实施莱州湾生态综合整治,确保破损岸线修复率达到100%。加大空气异味治理力度,改善区域大气质量。建设白浪河大桥及渤海眼工程。
关键点:
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

  摘要:实施规划、交通、功能、产业、创新创业、品质品牌六大提升工程,加快打造具有更大辐射带动力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解读:实施规划提升工程,加强对城市地上地下、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一体化规划和管控,实现城市设计全覆盖和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实施“七城一体”发展战略,推进中心城区与滨海、寿光、昌乐、安丘、峡山、昌邑集聚发展中心城市组群,提升发展质量和环境容量。实施高效交通、智慧交通工程,构建城市快速路、高架路、地铁、轻轨等多元化、立体化交通网络。建设新外环和由北海路、北宫街、月河路、健康街组成的内环快速路、潍县中路至安顺路高架快速路。实施城区道路微循环改造,打通城市断头路、丁字路和封闭街区。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主体地位,推进城海轻轨、城海BRT建设,加快发展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编制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规划,开工建设中心城区地铁1号线和2号线一期工程。建设智慧交通指挥系统,建立现代交通组织指挥协调机制。规划建设现代化潍坊高铁枢纽站。着力优化提升教育培训、健康医疗、文化创意、信息网络、物流商贸、金融资本等现代服务功能。加快城市功能区建设,全面实施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特色街区改造、农贸市场升级、社区服务功能提升等工程,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加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坚持以产业引领城市发展,落实市区“两廊两核四区多园”产业发展规划,建立城市产业更新机制,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发展动力机械、电子信息、工程装备等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制造业,构建具有强大辐射带动功能和持续发展活力的现代城市产业体系。大力提升城市创新发展能力,优化创新创业生态链,建设全省乃至全国最具活力的创新型城市。优化市区管理体制,进一步简政放权,理顺市与区统筹和分工、事权和财权关系,提升城市依法治理水平,激发城市发展活力。实施城市品牌营销计划和双语示范工程,提升城市对外开放和国际化水平。
关键点:
加快推进两河开发

  摘要:全面实施山丘生态涵养区、湿地生态带、循环经济带、绿色城镇带“一区三带”行动计划,统筹潍河、弥河流域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和资源要素配置,推进十大工程建设,增强生态承载功能,打造支撑潍坊永续发展的生态系统,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禀赋相适应、相协调。
  解读:推进山丘生态涵养区建设,把南部山区整体纳入两河开发范畴,加快山区人口转移,开展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增强涵养水源、修复生态功能。推进湿地生态带建设,实施河流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湿地保护建设工程,统筹河道综合治理、森林公园、沿河绿廊、绿色通道建设,增强河流湿地汇水、渗水、净水、输水功能。推进循环经济带建设,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有机农业和休闲旅游、养生养老等现代服务业,形成覆盖全流域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推进绿色城镇带建设,加快流域内示范镇和特色镇建设,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沿岸示范社区,促进城乡体系和生态网络相互融合,构建“家居河畔、城在林中”、现代城市与田园乡村相互交融的绿色城镇体系。
  深度对接国家、省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区域合作,全面融入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山东半岛城市群,推进青潍日组团发展,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国内重点区域的协作。做好援藏、援疆、援青和扶贫协作重庆开县工作。
推进以人为核心
的城镇化

  围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进程,逐步实现城镇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农村社区人口就地城镇化。到2020年,实现90万农业人口转移落户城镇,70万城中村、城边村居民完全市民化。
关键点: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摘要:优先推进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化,深化完善居住证制度,加快推进城中村和城边村原有居民市民化。
  解读:优先推进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与市民享受同等待遇。深化完善居住证制度,保障居住证持有人享有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基本权益和公共服务。加快推进城中村和城边村原有居民市民化。实施棚户区改造三年计划,将城中村、老旧小区、棚户区、城镇危房纳入城市片区,按照功能配套齐全、生活服务周全、基础设施安全、治理机制健全的标准,统一规划建设城市社区,成建制推动当地居民市民化。到2020年,投资1400亿元,完成9万户棚户区改造任务。落实城中村村民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保障资金,鼓励通过项目开发建设筹集社保资金。参照城镇灵活就业人员标准,形成城中村村民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养老、医疗保险的社会保障新模式。
关键点:
完善人口市民化保障机制

  摘要: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健全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探索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村要素资源流动。
  解读: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明确政府、企业、个人的责任。健全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对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多的城镇,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探索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发挥开发性金融和棚改融资平台作用,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健全农村产权确权、定价和交易流转机制,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权益。促进农村要素资源流动,实现耕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促进农民怀揣权益转移落户城镇。
关键点:
着力突破小城镇

  摘要:以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力、促进农村人口就近就地市民化为重点,推动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
  解读:开展现代化小城市培育试点,实施扩权强镇,调整优化试点镇行政区划,打造县域次中心。实施小城镇品质提升工程,注重规划设计和风貌塑造,突出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推进智慧小城镇建设,推广智慧化信息应用,促进小城镇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社会治理精细化。建立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居民社会保障、市政管理、社区公共服务、金融服务、治安管理体系,提高小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坚持产镇一体、区园同建、以产兴镇,规划建设特色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集聚区,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商贸、工业和旅游镇。到2020年,全市小城镇镇区人口达到160万人,6个镇基本达到小城市标准,建成10个示范镇和15个特色镇。
关键点:
加强农村社区建设

  摘要:实施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基础设施配套,推进多村一社区改革,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社区纳入城镇体系管理,实施美丽乡村特色提升工程和“乡村记忆”工程。
  解读:以实施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为重点,到2018年,全市663个农村社区全部按照“一厅一校十室”标准建成服务中心,基本实现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加快社区道路、供排水、供电、供暖、燃气、环卫设施、海绵社区、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加强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有序推动农民聚合居住。推进多村一社区改革,建立完善以社区为单元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农村各类资源要素优化组合和顺畅流动。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社区纳入城镇体系管理。实施美丽乡村特色提升工程和“乡村记忆”工程,传承历史文化,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让人们“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
关键点:
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机制

  摘要:建立城乡发展规划编制、实施和管理一体化机制,把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完善城乡保障体系,完善农村金融服务。
  解读:协调推进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推动基础设施城乡联网、共建共享,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把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逐步拉齐农村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方面与城镇的差距。完善城乡保障体系,落实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健全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实现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转移衔接。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构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积极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自由流动、合理配置。
发展特色
县域经济

  实施县域经济提升行动,加快县域经济特色化发展,促进产业集群、企业集聚、资源集约、人口集中,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关键点:
推动县域经济协调均衡发展

  摘要:集中培育支撑县域发展的优势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园区经济、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大力发展区域商标,启动城市形象定位设计和商标注册工作,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建立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机制。
  解读:突出错位发展,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集中培育支撑县域发展的优势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园区经济、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大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技术先进、生态友好、带动能力强的加工制造业,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业和适应新型城镇化的现代服务业。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强专业分工协作,推动企业园区化集聚、链条化配套、集成化创新。大力发展区域商标,加快培育集群商标,引导地方特色产业集群通过行业协会申请注册集体商标,促进县域产业集聚发展。启动城市形象定位设计和商标注册工作,支持县市区申请注册集体商标,打造城市名片。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扩大县域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在转移支付、土地供应、资金筹措、项目建设等方面向县域重点倾斜,增强县域对资金、技术、人才等关键要素的支配权。建立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机制。推进寿光、诸城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试点工作,支持高密、青州在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中进位争先,推动县域经济协调均衡发展。
推动军民
深度融合发展

  抓住国家实施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发挥我市驻军多、产业基础好的优势,建立健全军民融合发展的组织管理与工作运行体制机制,编制经济社会发展融入国防建设相关规划。加强军地之间需求对接、工作协调、规划衔接、信息共享和政策落实,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集成融合,推动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部队建设深度融合发展。
关键点:
资源要素开发利用实现合作共赢

  摘要:重点推进优势产业领域的军民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军民融合产品,实现纺织服装生产与军工需求高端对接,加强与军工集团、科研院所、部队高校合作。
  解读:瞄准新时期部队建设需要,重点推进地理信息、机械装备、智能装备、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生物医药、造纸包装、食品加工、新材料等优势产业领域的军民融合发展,实施一批带动力强的重点项目,建设一批军民融合示范企业、产业集聚区和产业园区。依托山东新光天地、山东中海达、山东方元地理信息、北京睿城传奇等重点企业以及山东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基地的“一中心、两园区”,推动北斗产业应用创新,参与北斗卫星导航等军用市场竞争。依托潍柴控股、雷沃重工、潍柴重机、圆友机械、红旗机电、一立精密铸造等重点企业,大力发展工程机械用高速柴油机、船舶与发电机组用中速发动机、海洋装备用重型柴油机、涡喷发动机关键零部件和军用卡车、军用机械、大中型拖拉机等军民融合产品。依托迈赫机械、山东矿机、帅克机械、山东飞龙航空科技等重点企业,积极发展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移动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等军民通用技术和产品。依托诸城电子封装、欧龙电子、歌尔光电、新海软件等企业,发展集成电路封装测试、RFID芯片设计与制造、新型传感器及敏感元器件、光通信器件、高端军用降噪耳机等产品。依托新郎希努尔、仙霞、孚日、耶莉娅等企业,重点突破新型军用功能性面料、新型纤维,开发野战服装、防弹服装、航天航空特殊服装,实现纺织服装生产与军工需求高端对接。深化乐港集团与军队的合作关系,扩大猪肉罐头、压缩饼干等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推动得利斯、诸城外贸、鲁丰食品、惠发食品、泰华食品、天成食品等企业,研发军用食品和战略储备军用食品,将更多地食品纳入国家战略储备。加强与军工集团、科研院所、部队高校合作,充分利用军转民技术和军队科技人才,努力催生新技术、新产业。加强军地沟通协调,在资源要素开发利用方面实现合作共赢。
  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国防设施保护,健全完善军民两用、平战结合物流储备体系,深化双拥工作和军政军民团结,争创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市。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