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五年再造一个新奎文”的最后一年。经过前几年的不懈努力,奎文区的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面对新常态,奎文区上下齐心、攻坚克难、创新实干,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紧紧围绕“13364”整体布局,以提升市区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两项任务为抓手,实施中心城区规划、交通、产业、功能等七项提升工程,奋力推进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打下坚实基础。 提升市区 激发活力 实施提升市区战略,是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事关中心城区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事关能否实现“城市让人民生活更美好”。奎文作为中心城区,近年来充分发挥区位、产业优势,抢抓机遇,挖掘潜力,着力推进社会治理、产业提升和公共服务、城市建设与管理三项重点工作,健全完善组织调度、项目包靠、督导考核、日常推进四项机制,全区产业发展层次、城市功能品质、创新发展能力及发展活力、市民素质等各方面成绩显著,提升市区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看到成绩的同时,奎文区也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短板”。中心城区首位度不高、辐射带动力不强的局面仍然存在,破解发展难题办法不多、成效不明显;街道与街道之间发展还不够平衡、协调;支撑长远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还不够多;医疗、教育、养老等优质资源供给还存在缺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艰巨等等。如何搬掉发展道路上的这些绊脚石,考验着全区上下的决心和毅力。 提升市区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盘棋,必须统筹兼顾、把握关键。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新常态,奎文区沉下心思,稳住阵脚,不计较一城一池之得失,而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境界,从四个方面理清思路破解难题: ——把握好城市产业、功能、品质和发展活力的关系。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了哪一方面都不行。没有功能,产业就会上不去;没有品质,功能也起不来。因此,要建立产业引领城市发展新机制,努力使产业转型升级、改革创新开放与城市功能品质提升互促共进,积极引导优势资源向大项目、好项目聚集,向功能园区集中,加快推进项目集群化、街区特色化、产城一体化。 ——把握好总部经济、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关系。总部经济是提升市区最高端的产业,是提升产业实力最快捷的方式。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上下游延伸,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和基础。生活性服务业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在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坚持专业化、精细化和高端、高质、高效方向,集中突破总部经济,推动传统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新兴产业由小到大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跨越式发展。 ——把握好区、街道、社区和市民的关系。区一级是提升市区的责任主体,街道是片区、园区、项目的实施主体,社区是集体经济的发展主体、服务群众的基础平台,市民是响应支持提升市区工作的重要力量。因此,要强化统筹、科学规划、突出特色,形成各自的发展优势,着力激发基层和群众创造力,充分调动各级积极性共同提升市区。 ——把握好效率、规范和质量的关系。新常态下,要更加重视效益和质量;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法律、程序、规范都是不能逾越的。一方面,要紧紧围绕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把各项任务目标分解落实到项目、落实到具体工作,层层压实责任,精心组织实施;另一方面,要严格工作程序,严守法律底线,严肃责任追究,确保科学有序、规范协调发展。 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奎文区直面问题、自我把脉,在否定之否定的同时,也开辟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创新发展之路。 转型升级 精准发力 暮春时节,万物生机勃勃,位于奎文经济开发区的潍坊科教创新产业园(齐鲁创智园)工地一派繁忙景象。依托中心城区交通便利、人才资源丰富、创业孵化机构密集的优势,这里将聚集全国一批高等院校,研发机构和平台,建成“没有围墙的大学”,重点发展以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等产业集群,全力打造产城融合的科技型产业园区,实现产业载体、产业平台、产业基金、产业联盟和产业政策“五位一体”的园区建设和运营模式,带动区域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的跃升。 产业转型升级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领域。奎文区把产业提升作为提升市区最紧迫的一项任务,全面落实中心城区产业发展规划,着力把龙头企业培育、特色园区建设、产业平台搭建、对外招商合作、产业基金及政策支持等任务措施落到实处,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 在认真分析现有产业发展现状基础上,全区统筹制定转型升级方案,细化完善“六大产业”的产业标准、功能布局、发展目标,集中突破总部经济、金融、物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促进产城融合发展;以科技化、国际化、生态化、法治化为方向,坚持开发区建设与提升市区相融合、与打造产业园区相结合、与改善生态环境相配合、与维护群众利益相吻合,以文化南路、潍州路、机场路为轴线,加快建设市科教创新产业园,以汽车服务、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城市工业等产业为支撑,积极探索有利于开发区转型发展的土地、财税、金融、投资、人才等领域的灵活机制,集全区之力推动开发区创新发展;按照“一街道一园区”思路,根据区域位置、产业基础和发展方向,科学谋划布局结构、有效配置资源要素,实行整体规划、联片开发、集约运作、错位发展,引导政策向园区倾斜、资源向园区聚集、项目向园区集中,全力抓好“三王一马”片区、纺织服装电商产业园、金融创新产业园、健康产业园和奎文(滨海)“飞地”工业园等特色园区建设运营;集聚扩张楼宇总部,实施中天下·潍坊国际、财富国际等重点楼宇培育计划,繁荣提升世纪环球中心、阳光100、恒易·宝莲、万达等商务楼宇,吸引更多高端业态和产出效益高、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入驻,打造一批多元化、高端化的优质楼宇。 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项目是抓手。目前,奎文区初步确定了齐鲁创智园、北苑实验学校、潍坊基金谷等37个市级,汽车主题公园、蓝色经济总部等101个区级提升市区重点项目。各相关责任单位在抓落地开工、抓项目推进、抓投产达效等环节上狠下功夫,严格落实包靠责任,建立问题会商制度,确保按时序计划推进,切实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创新创业 共建共享 位于市中心繁华地段的阳光100凤凰社,不仅是交通便利的宝地,也是创新创业的高地。他们推出一站式服务中心、三大平台、65项服务举措,实现了线下服务中心、线上微信服务平台的无缝融合,提供工商注册、税务登记代理、创业政策扶持、金融资金扶持、法律扶持、管家服务、代泊车等贴心服务,同时引入多个优质商家以及保利拍卖行等多家金融机构,还配有影院、健身、生活中心等多项商务配套,为众多创业才俊搭建起梦想成真的舞台。 创新创业是经济发展的源泉,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奎文区坚持把创新创业贯穿于提升市区全过程,战略布局从“小局”向“大局”转变,依托力量从“小众”向“大众”转变,形成万马奔腾百舸争流的新局面。通过提升市科教创新产业园、广电信息产业园等创新型园区功能,发挥市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阳光100凤凰社等孵化基地载体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存量商务楼宇、旧厂房等改造为开放便捷的众创空间,为创业者提供广阔创业平台。为了降低创业门槛、铺平创业道路,奎文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最大限度地减少收费项目、降低收费标准、简化审批程序,为创业创新提供优良政务环境;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工商注册、现代企业管理等体制改革,激发市场内生活力。另外,大力发展第三方专业化服务,鼓励广大创业者“闯市场、办企业、当老板”;扎实推进创业型街道、社区创建工作,构建区、街道、社区一体化就业创业信息平台,提高就业创业服务能力。 民之所望,乃施政所向。奎文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用心办好惠民实事,大力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切实守住民生底线,确保广大群众更好、更充分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通过全面推行“四社联动”社会治理模式,大力培育发展公益慈善类、社区服务类、矛盾调解类、文体娱乐类等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其在资源调动、活动组织、力量凝聚等方面的作用。依托“四级联动、专业协同、第三方参与”的矛盾预防化解组织体系,拓宽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努力把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新改扩建十里堡学校、虞园实验学校等8处学校,大力发展社会办医,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完成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5张任务。实施精准扶贫、兜底解困工程,推进“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社会救助平台建设,搞好对因病致贫户、因残致贫户、低保户、特困户等特殊困难群体的帮扶救助,确保取得实效。 人心齐,泰山移。今年,该区以“宣传思想文化为民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着重做好“理论为民”示范行动、“六团五员”宣传思想文化社会化工作队伍建设、全媒体融合提升、“创建为民”文明城市建设提升、“群众文化”服务提升行动等10件实事,积极探索一条加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新路径。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发挥四德榜、道德主题广场(公园)、志愿服务广场、四德一条街、核心价值观体验空间等阵地的作用;创新举办“民生会客厅”,建设完善市、区新闻发布厅、社区报楼宇工作站、图文频道社区工作站,打造三级新闻发布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市民记者团”作用,实现基层新闻发布工作常态化开展。开展“感动奎文”系列先模人物评选活动,开展好人事迹宣讲,发挥模范带动作用;开展“提升市区、走近文明”主题活动,实现公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新提升。 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站在新的起点上,奎文区上下坚定信心,攻坚破难,奋发有为,努力为“五年再造一个新奎文”、加快建设现代化中央商务区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记者潘来奎 通讯员王成波 高斐 李硕文/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