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边好人”树起道德标杆 |
——潍州路街道幸福街社区完善评选机制让好人前行有力 |
|
□本报记者 刘伟 在奎文区潍州路街道幸福街社区,“做好事,当好人”已成为居民的自觉行动,每个月都有“身边好人”涌现。他们通过彰显榜样的力量,形成“好人文化”,让社区居民从中收获了越来越多的“幸福感”;通过探索“身边好人”评选推广传播机制,构建了一个全方位广覆盖的身边好人宣传体系,让好人事迹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为社区居民树起道德标杆。 “身边发掘” 让好人精神有魂魄 “‘好人’并非高不可攀,他们就在我们身边,在默默奉献中,在德行善举中。”幸福街社区党委书记李倩倩告诉记者。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社区在制定“身边好人”评选标准时设置了“尊老爱亲好人”、“敬业奉献好人”等8个类型,相应制定了居民能够做到的、具体的评选标准。 李倩倩告诉记者,社区的居民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展现了一个人所应该具有的道义和心灵互助,用自己朴实无华的行为践行着文明的义举,就具备了评选身边好人的资格。只要具有社区户籍的居民或在社区居住一年以上的居民,包括外来人员、驻区单位工作人员、驻区学校学生及家长、驻区个体经营户等都可以参加评选。 “身边好人”来自基层群众,幸福街社区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发掘“好人”典型,为“好人文化”引来源源不断的活水。社区利用张贴通知、社区网站、社区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广泛宣传,引导广大居民群众都积极参与到评选活动中。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不同生活习惯,社区将推荐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形式:线上通过网络、微信、QQ、“奎文发布”等新媒体的形式接收居民群众的推荐和自荐。线下由居民到社区推荐、本人到社区自荐及工作人员入户走访等形式发现好人好事。 隆重表彰 让“好人”评价最珍贵 对于街道居民而言,一声“好人”一定是其最珍贵的评价。对推举出来的“身边好人”,社区通过多个渠道进行隆重表彰,让这种最珍贵的评价传递出最真实的道德力量。 如果评选出来的“身边好人”是社区居民,社区会统一制作光荣榜张贴到小区楼头,并颁发喜报、佩戴大红花,社区幸福艺术团的锣鼓队会欢乐地烘托气氛,聚集人气。对于驻区单位工作人员,社区为其送去表扬信和大红花。对于被评选为“身边好人”的学生及其家长,学校在班会上进行公开表扬和表彰,夯实他们的文明行为,从而在社区内形成文明和谐的长效机制。 精神弘扬 让向善土壤更肥沃 在幸福街社区,“身边好人”已并不鲜见:“好律师”曹宝龙,义务为居民进行法律援助、法律咨询,在维权方面帮助居民出谋划策;“样板儿媳”张小珍照顾生病公公胜似亲女儿;“幸福团长”张国祥自掏腰包组建“幸福艺术团”;“和事佬”孙桂芳,二十年来为居民调解了大小矛盾上千件。 给好人以好报,是社会的价值取向。除了荣誉和奖杯外,幸福街社区根据实际对于每月涌现出的好人好事,在年底考核表彰时,利用奎文区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为优秀典型进行集中物质奖励。社区还不断寻找新的“身边好人”,通过寻找、挖掘、评比更多的新“好人”,激发大家做好人的动力,让“好人”评选变为正能量的动态释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