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付生 “要不是扶贫工作组,俺也建不起香椿大棚。有了这大棚,收入就多了,供孩子上学也不犯难了。”阳春时节正是红香椿上市的好时候,4月11日,临朐县寺头镇西安村,村民梁玉山一边忙着把刚摘下的红香椿装上电动三轮车,一边还念叨着扶贫工作组的好,话虽不多,满是感激。 和多数贫困户一样,梁玉山家过去的难处可不少。今年40岁的他,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大女儿读初中,小儿子刚满2岁;母亲生前半身不遂常年用药,父亲年迈难挑重担,上上下下是花钱多、入账少,苦守几亩薄地,日子越过越困难,“穷帽子”一戴多少年。 西安村有种香椿的传统,这几年,村里兴起种大棚红香椿,错季销售让种植户赚的盆满钵溢。梁玉山瞧红了眼,可他只能干着急,不是不让他干,也不是他不想干,而是建一个大棚近3万元,他拿不出钱。 2013年,市台办扶贫工作组进驻村里,大山深处的三家两户,农忙季节的田间地头,总有他们忙碌的身影。扶贫组了解到梁玉山的情况后,三番两次登门,打谱出点子,动员他也上香椿大棚。 “不是不想建,给母亲治病已是负债累累,连孩子上学的花费都要精打细算,建大棚的事也东借西凑过好几次,但都没实现。”憋在心里的话,梁玉山竹筒倒豆子,对扶贫组的同志交了底。说起家里的难处,七尺汉子落了泪。 扶贫组的同志给他打气鼓劲,“只要你有这个信心,建棚资金我们帮你解决。”“他们跟俺非亲非故,真能帮着出这个钱?”当时,梁玉山心里没底,以为是“打白条”。可没想到,刚过几天,扶贫组真送来了2万元的建棚资金。 在扶贫组和村里的帮助下,梁玉山终于有了自己的红香椿大棚。他格外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带着一家人起早贪黑围着大棚转。没技术,就跟着扶贫组请来的技术员学,湿度、温度、通风等技术,一样一样的“啃”,当年就喜获丰收,挣了3万多元。 “大棚红香椿生产周期短,又是在冬春农闲时节,除去弄大棚,空闲时间,俺还外出打零工。”梁玉山掐着指头算起账,除了红香椿卖钱,再加上打工挣来的钱,他家年收入第一次过了万,手里第一次有了余钱,全家人都觉得生活有了奔头。 除了梁玉山,在西安村,还有15家贫困户在扶贫组的扶持下,找到发家致富的门路,脱掉了贫困户的帽子。目前,该村发展红香椿大棚300多个,露天红香椿2000亩,仅红香椿一项,村民增加收入200多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红香椿生产专业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