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潍坊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打造高端产业集群纪实 □本报记者 付生 买房子,现在时兴“拎包入住”,用优质服务和产品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快捷,省心省力。加快推动科研创新及创业,“拎包创业创新”也在成为现实。 位于高新区的潍坊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用国际先进的生物医药公共技术平台、专业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打造了中国一流的“研发孵化—成果转化加速—产业化”科技创新产业培育环境:不怕你没资金、没设备、没实验室、没厂房,只要有想法、有技术,创业创新就不是梦想。 平台支撑—— 百万发挥亿元作用实现“裸脑创业” 蔬菜重茬种,容易滋生线虫,它破坏根系,影响水肥吸收,造成化肥逐年加量,既加重成本又破坏土质。如何防治?过去用高残留毒药,已被淘汰;现在多用低残留药物。 但对于日本京都大学分子病毒学博士张国华来说,即使是第二种方式,也应该被淘汰。“有一种完全无残留的方法,就是通过细菌杀死线虫。”这是他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也是世界难题。他告诉记者,借助生物园大平台,研究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正准备产业转化。 生物医药是新兴产业的重要代表。但生物医药研究及成果转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不仅需要科研人员的个人努力,更需要系统的保障。 五年前,张国华带着自己的科研成果以及把成果转化为产业的愿景,毅然回国。虽然创业意愿坚定,但面临的困难之大,却让他难以迈出第一步。 “关键是没钱、没资源。”张国华的话代表了部分有创业梦想的科研群体的无奈。“完善研究及成果转化,先进的实验室、检测中心、中试车间等仪器及配套设施,一整套下来要几亿资金。绝大多数搞科研的没有这么多钱,银行及社会资金也不愿意在前期阶段冒险投入。”客观分析,张国华的困难确实不小。 怎么办?张国华在全国各地四处考察,最终选择了在潍坊生物园落脚。 聚集科技要素,培育新兴产业,追求创新发展,高新区对生物园发展科学定位,投入数亿元建设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公益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中试平台、医药加速器等设施;建设了学术交流中心、专家公寓等项目;实施了金融、税务、工商、法律服务等多种优惠政策,让这里具备了“拎包入住”的创业创新条件。 “我们打破过去单纯注重产业的小格局,把视野前延,从科技成果研究阶段就开始介入,通过打造公益性科研及成果转化平台,全面降低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门槛,从而达到汇聚先进技术、培育新兴产业的目的。”潍坊生物医药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主任马文泉如是说。 走进生物园公共技术平台,记者看到核磁共振波谱仪、液质联用仪、气质联用仪、流式细胞仪等100多台套世界一流仪器,分布在22个开放型实验室里,敞开供科研人员使用。它们的存在,为生物医药类高层次人才及小微企业开发新产品过程中的先导发现、获取、分析、检验等研究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当然还有生物工程制药、固体制剂、消毒产品和药妆品等中试平台,以及动物试验平台。这是保证生物医药技术成果向产品转化的关键。依靠它们,生物园内的创业项目成活率大幅提升。 “那些设备都是我搞研究、搞产业必须要用,却又买不起的。但在这里,政府的公益性扶持解决了这个难题。我只需要花个二三百万元成立公司、组建基础实验室,然后去借用生物园的设备,就可以继续研究,加快成果转化。”面对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抛出的橄榄枝,面对拥有“裸”脑创业环境、激励政策的生物园,张国华选择了后者。 2011年,张国华在生物园成立了麦吉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新型益生菌剂、微生物农药、生物工程酶和水产疫苗等生物制品的研发和生产,为实现理想迈出重要一步。 优越的条件吸引优秀的人才,与张国华类似的事例,在生物园不断发生,已汇聚国家千人计划专家7名,山东省泰山学者18名,潍坊市双创人才20名,其他各类高层次人才达到200多名;拥有在孵企业91家,毕业企业32家,成为国家综合性新药创制大平台——山东省重大新药创制中心的创新药物成果转化基地。 要素聚集—— “T”型创新集群效应研发先进技术及产品 4月12日,山东贝瑞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金龙来到张国华的个人实验室,与他就“对虾白斑病口服疫苗”的效果验证等工作进行协商。 贝瑞康公司由美国田纳西大学免疫学博士刘海燕创建。同在生物园创业,刘海燕与张国华决定发挥他们分别在“免疫学”和“病毒学”上的专业优势,联手进军水产疫苗领域。 中国的鱼、虾、蟹等水产养殖量占到世界一半以上,但水产疫苗特别是口服疫苗产业还基本是空白。不论是推动水产养殖转型升级,还是减少抗菌性化学药剂用量,保障食品安全,水产疫苗都具有广阔的前景。 刘金龙把两位博士的合作形容为“跨学科的握手”。在学术界,这种合作也被称之为“T”型创新,表示既有专业深度,又有思维广度,通过超越以往分门别类的研究方式,实现对问题的整合性研究。目前国际上比较有前景的新兴学科大多具有跨学科性质。 在两位博士的努力下,“对虾白斑病口服疫苗”研制成功,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相对于鱼、蟹,因为虾的存在更原始,其疫苗研制难度也最大,此次成功,预示着两位博士后期计划里的鱼、蟹疫苗研制会更加轻松。一个巨大的市场已经摆在面前。 张国华认为,合作的成功,生物园应占一半功劳。“是生物园把不同专业的研究人员吸引到一起,大家才能近距离地互相启发、相互借鉴,更好地推进创新。” “跨学科的握手”在强强联合上发挥出了巨大效能,在帮助相关产业转型升级上同样威力非凡。 同样成分、同样重量的药材,制成药剂,不同的方法,效果大不相同,有的一片能顶别人的五片。山东华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坐落于生物园产业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快结构调整的他们迫切需要提升药品制剂技术。可是这方面的专家比较稀缺,也多在一线大城市,让华辰公司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找到合适的技术支撑。 生物园的存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类问题。在园区内创建潍坊盛科药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化学博士王建国,制剂技术独领风骚。通过合作,王建国为华辰公司成功解决了新研制开发的10种产品的制剂工艺,完全按照GMP规范生产,破解了华辰转型升级瓶颈。 被生物园吸引而集聚起来的先进科研力量及技术资源,在推动科技进步和产品转型升级上展现出巨大优势。生物园顺势组织相关企业成立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利用信息、项目、设备、人才等资源共享,推动科技企业集约化发展,成果丰硕。 成立以来,这个园区承担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国家863计划、国家火炬计划等省级以上科技项目58项,拥有专利468项,授权发明专利227项,拥有各类药品批号421个。 创新引领—— 加速成果转化培育百亿级产业 “生物园已具备中国一流创业创新环境,超过我们最初的想象。”美国耶鲁大学有机化学系博士郑中立是最早进入生物园的高层次人才之一。 根据他的回忆,生物园的成立初衷,是通过打造优越创业创新环境,吸引生物医药高层次人才前来深化科学研究、孕育科技成果、加快产业孵化,从而打造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主的新兴产业高地。 这一目标已经初步实现,在一流科研平台的支撑和良好政策的推动下,孕育出一大批高端的科技成果。国家“千人计划”黄永博士研发的太抗生物农药,开创了农药的无毒时代;国家“千人计划”王兴利博士研发的“耐高温乳糖酶”,当酸奶被加热到105摄氏度时,乳酸菌仍具有较高活性,改变了酸奶必须冷藏饮用的要求;“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郑中立研发的“石墨烯分散剂”打破国外在该领域的垄断地位,为石墨烯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必要材料工具…… 打造高端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新环境和人才是基础保障,但主导力量还要靠一流的企业。高端科技成果是推动生物医药产业迈向高端发展的根本和底气,让生物园具备了转化高水平自主创新成果,孵化具有高成长潜力科技企业的条件。 他们不断加强成果转化加速区和产业区建设。成果转化加速区集中建设了符合生物医药生产需求的标准厂房和GMP标准中试车间和生活配套设施,能够满足50多家中小企业进行产业扩张。产业区重点开展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化学药品、海洋药物、医疗器械及相关领域的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 在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下,一批先进科研成果转化成功,一批高端项目选择入驻,先后引进培育沃华医药、天普阳光生物、华辰生物、贝瑞康生物、中科生物等17家规模企业;在建中海制药、祥维斯医药、航维医疗、杰美医疗等9个项目;拟建布恩生物、中狮生命科技园、金瑞生物等7个项目。 继成功完成石墨烯分散剂研制及生产后,郑中立又成功完成了“皮肤创伤修复功能因子”的研制,技术国际先进。在生物园,他与先期入驻的必高制药合作组建新公司,全力推动成果转化。 “这个技术可以催发皮肤细胞再生,对修复皮肤创伤、去除疤痕等效果良好,甚至可以替代部分植皮手术治疗,可广泛应用在伤口救护、整容、护肤品、创可贴等领域。”郑中立说,凭这项技术能打造一条百亿级产业链。 一项技术能带来如此大的成果,一个园区呢?“力争到2020年,生物医药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马文泉说出了目标。 这就是生物医药科技的魅力,这也是生物园的决心。在中国,在山东,在潍坊高新,一个国内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园正在响亮发出自己的声音。
|
|